精华小说 > 我爱大明朝 > 第五十三章 初现端倪

第五十三章 初现端倪

精华小说 www.jinghezhi.com,最快更新我爱大明朝 !

    更新时间:2014-10-11 23:14:23  字数:3041

    王千户大人的“乾坤大挪移”不但未能达到如期效果——煽起牟指挥使对傅尚书与许侍郎的敌视,反还招来了牟指挥使的一顿臭骂,事后更是下达了一连串莫名其妙的命令,直将平江伯的案子推向了令他二人更加“头痛欲裂”的地步——不但违背了他二人关于“牟指挥使同平江伯是一伙的”猜测,而弘治皇帝的“意思”,也变得更加深不可测。

    平江伯一案,愈发变得扑朔迷离,不可揣度。

    此外,北镇抚大权的突然交还,更让牟指挥使其人凭添了几分神秘色彩——愈发的教王花花与王睿又敬又怕!

    王花花又惊又喜,他这北镇抚大权的回归,当真是有点儿——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

    牟指挥使离开之后,王花花也迫不及待要走——这厮,明日即可接掌北镇抚司大权,这会儿是急不可耐的要去做他的“准备事宜”了。他心愿得偿,对猜测弘治皇帝“意图”的事儿也显得兴趣盎,反倒对牟指挥使大现唯唯诺诺之态。

    王睿心底一跳——牟指挥使这驭下手段,确是高明得紧,面对着王花花这样的“关系户”,他“略施小计”,将他架空一段时间过后,便果真将他收拾得服服帖帖。牟指挥使往后若是再给王花花下达些命令指示,后者也绝不会再行“阴奉阳违”之举的了!

    王睿一人坐在室内,瞧着千户所院内西南角的紫藤愣愣出神。

    紫藤是京城的特色,在标准的或大型的四合院都植有紫藤。千户所内的紫藤正值吐艳之时,但见一串串硕大的花穗垂挂枝头,紫中带蓝,灿若云霞。灰褐色的枝蔓如龙蛇般蜿蜒。炎热的夏季,骄阳似火,在藤萝架下的浓荫下乘凉,确是能带人进入清凉世界,暑汗全消。

    牟指挥使今日突然下达的“指示”,直将王睿过去对于平江伯的种种猜想悉数推翻,这让他有一种“深深的挫败感”——愈发觉着命运的不可自主。

    静下心绪,细思过往,平江伯一案从初始到现在,其所有细节一一呈现,王睿试图由这些支离破碎的细节当中,把握其内在联系。

    先是牟指挥使突然将这案子交给了一直都不受他待见的北镇抚王花花,而王花花手底下无人可用,只得转而将这案子交给王睿——牟指挥使说这般安排,不是“欺生”,而是出于平江伯一案能“公正处理”的考虑,今日又说“你俩,倒也确是没有节外生枝”……

    什么叫“没有节外生枝”?

    王睿心底一跳,顿觉一身冰凉:一切安排就绪,所有事情照着原有规划稳步前行,不出纰漏,才叫“没有节外生枝”!

    平江伯一案,竟是弘治皇帝与牟指挥使所“安排”好的?

    若真是如此,保国公也当是其中参与者之一——他绕了个圈子,迫使王千户大人不敢对平江伯使用大刑,不但是出于他同平江伯之间的“私人关系”考虑,应当更也是为了保住“不出纰漏”——锦衣卫的一通大刑用下来,谁敢保证平江伯不会因为扛不住而“招”出一些神马“不该招”的东西来?

    既是这样,那平江伯所谓的“怯懦惧战”之罪,则完完全全只是一个幌子,用以说来给别人听——人平江伯被打入诏狱,总得有个被下狱的理由罢。

    更也是出于这样的原因,牟指挥使才会将他这“案子”交给“毫无根基,没有后台”的王花花与王睿来处理,其目的,也是为了保证不会“阴错阳差,假戏真做”——真他娘的将平江伯的“怯懦惧战”之罪给“坐实”,亦或是像牟指挥使说的那般,会“节外生枝”。

    大明帝都中的官僚之间,盘根错枝,相互交织,密密麻麻宛如一张巨大的蜘蛛网,谁知道“办案人员”会不会因为“私人关系”,稀里糊涂之下听取“七大婶八大姑、张二叔与李同窗”的“意见”,或是为了讨好那某某某(主要是指与平江伯不能一块儿愉快玩耍的小伙伴们,譬如:傅尚书与许侍郎),而“擅做主张”,“遵照圣意”——对平江伯“落井下石”!

    万幸,北镇抚大人与王千户大人,虽然也有点儿“犯迷糊”——差点儿信了许老骗子的鬼话,但终究没有因为“要去讨好谁”,而“节外生枝”,造成“任何意外”。

    弘治皇帝、保国公、牟指挥使,应当都是知道北疆大同的“实情”,却偏偏又以“颠倒黑白”的罪名——“怯懦惧战”之罪,将平江伯打入诏狱,为的便是“掩人耳目”。

    掩人耳目?

    掩谁的耳目?

    “唯有你初来乍到,于京中并无根基,亦更无靠山……”,这是王千户大人接手平江伯一案后,牟指挥使对他的“教唆”。

    这“根基”、“靠山”是谁?

    也只有毫无“根基”与“靠山”的人,才能“公正处理平江伯一案”,从而不出纰漏,不“节外生枝”,最终才能“掩人耳目”!

    掩谁的耳目?

    “根基”与“靠山”,亦即朝廷大臣!

    以“怯懦惧战”之罪为由,将平江伯打入诏狱,却又不行坐实其“怯懦惧战”之实,更如履薄冰一般,避开朝廷大臣“耳目”,弘治皇帝此举,目的何在?

    朝政!

    绕开朝廷大臣的“朝政”,会是什么“朝政”?

    不知道!

    但能肯定的是,弘治皇帝欲行的“朝政”,在其颁布之前,是不愿让大臣们知道的。

    纵观大明一朝,大臣们与皇帝之间,形成了一个十分有趣的现象——皇帝拿大臣们没办法,大臣们拿皇帝没办法。造成这一现象的“始作俑者”,便是大明的开国之君,朱元璋,他创建的文官制度非常完善,通过宰相们的集体共管,集体拟票,就是提出处理的建议性意见,然后皇帝朱批表示肯与不肯,既节约皇帝时间,又将决策权牢牢控制。

    这在保证了皇权的同时,又扩大了大臣们的权力——某种程度上,实现了皇帝与士大夫的“共治天下”!

    弘治皇帝若欲行新政,确是要获得大臣们的“赞同与支持”。

    他到底欲行怎样的“新政”?

    不得而知,但他欲行的“新政”,应当,至少在目前,他是不愿让大臣们知道的。

    怎样的“新政”,会是迫使弘治皇帝“不愿让大臣们知道”?

    当是大臣们不怎么“愿意支持”的“新政”!

    弘治皇帝并非庸君,所行的“新政”,也当不会是“乱七八糟,一同瞎搞”——那他所行的“新政”,应当就是有损大臣们的利益的!

    而牟指挥使与保国公、平江伯,则又属于“不一样的大臣”——锦衣卫历来便是大明皇帝们手中的一把利刃,皇帝们的意志,便是锦衣卫的意志,锦衣卫的存在,便是以“只效忠于皇帝”为前提而存在的;保国公、平江伯则属于帝国勋贵群体的代表,大名的勋贵们,其利益也是与皇帝们绑在一起的,他们享有世袭的爵位,大明在他们便在,大明亡他们便亡。当然,皇帝所行的种种“新政”,也当不会去损害勋贵们的利益,倘若哪个皇帝突然想要取消勋贵们的种种特权与“世袭爵禄”,想来他们也是不会答应的。

    而事实上,大明皇帝们所行的“新政”,也基本上没有有损害了勋贵们利益的“案列”!

    是以,弘治皇帝的“新政”,毫无疑问,会得到这三人的“鼎力支持”——平江伯其人,甚至都愿“以身犯险”!

    念及此处,王睿想起了牟指挥使突然下达的指示,他不禁心底一跳,暗地对弘治皇帝竖起了大拇指。

    “平江伯‘同京中巨贾走得太近’,你二人将这事儿也‘一查到底’!”

    这是牟指挥使的“指示”,亦即弘治皇帝的“意志”。

    “一查到底”,会牵扯出多少朝廷大臣?

    不可估量。

    这些“同京中巨贾走得太近”被牵扯的大臣,都是——参与出海走私的!

    朱元璋认为“倭寇起于市舶”,遂撤销宁波市舶司,实行“海禁”。可海禁越严,走私获利越丰,当商人们走私获利达数十倍之多,这就促使走私活动日益猖獗,不但大明沿海“普通人民群众积极踊跃的参与其中”,就连朝廷大臣们也“禁不住糖衣炮弹的袭击与诱惑”,纷纷“做起了兼职”,参与其中。

    他们或直接参股,或替某某做后台“占有干股”,或睁只眼闭只眼收取贿赂。总之,大明猖獗的海上走私,少不了他们的“绵薄之力与一份功劳”!

    如此一来,弘治皇帝欲行的“新政”,也就呼之欲出——他当是要对出海走私一事,采取一些“不一样的政策或是措施”!

    可牟指挥使又说“后日,必须得是后日,你二人方可着手进行全力侦查”?

    为何偏偏要隔上一日,非得待到后日,才行“着手进行全力侦查”?

    这空出来的一日,又会有些什么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