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小说 www.jinghezhi.com,最快更新汉末苍天 !
编户齐民后,河东郡南部诸县大小豪强和世家共交出超过两万户的隐匿人口,数目足有十万人,让姬平心惊不已,仅此半个河东郡就隐匿了十万人,那并州呢?整个天下呢?
不过这原本隐匿的两万户、十万人编入户口,却为姬平推行第三个政令打开了局面。∠頂∠点∠小∠说,
第三个政令就是屯田垦荒。
屯田垦荒的政令在河内郡已经实施了两个多月,有推行的经验,但河内太守刘备对世家心有顾忌,韩浩也是本土人,采取的是纯粹的怀柔手段,屯田过程中有世家的影响和阳奉阴违的情况存在。
如今姬平完全掌控了河东郡的世家豪强,屯田垦荒令在河东郡推行起来,却比河内郡更彻底了。
屯田虽然对无田无产的百姓有好处,但在耕种过程中,实行的是近乎军事化统一管理的模式,让不少百姓犹疑却步。
各世家释放出的十万人,虽然都编了户,但只有不到三万无产者自愿参与屯田,其余百姓或是租借土地自行耕种,或是仍愿意托庇于世家。
对此情形,姬平早有考虑,他要实施屯田,却不能像历史上曹操那样强迫百姓屯田,他已经得罪了世家,再得罪了百姓,可就真没一点混头了。
他让卢植将屯田的分成优惠和免除力役等政策,以告示形式发布到各县,全面发动没粮没田的百姓参与屯田。
同时为了鼓励屯田,姬平根据后世的民生经验,又出了三条规定。
第一条规定。遇到灾年,屯户将优先得到官粮赈济。屯户家中的患病者将优先得到官家医馆的医治。
第二条规定,凡屯田满十年的屯户。可申请获得一百亩自有田地,自行耕种,按律纳税。
第三条规定,官府将建立郡学、县学、乡学,凡屯田满三年的屯户,允许家中一名子弟免费进入乡学读书,屯田满七年者,允许家中一名子弟免费进入县学读书,绩优者可优先擢入官府任用。
三条规定一出。参与报名屯田的百姓蜂拥而至,甚至有一些有田地的百姓也参与了进来,数目达到十万人,只把袁基、伍琼、周毖三人忙的不可开交。
此时正是六月夏季,本是小麦成熟的时节,但有过半的田地却是一片荒芜,让姬平叹息不已。
屯民到位后,姬平让袁基先行安排六万人,实际上是一万两千户左右。每户劳力大约两人,在土地状况较好的地方开始种植大豆、粟、黍、高粱等作物。
河东地区处于河谷盆地,气候相对于并州地方稍微暖和,一年可以种两茬作物。此时六月份种植大豆、粟、黍等作物,到了秋季九月份正好成熟,收割后便能种植冬小麦。
冬小麦经历冬季、春季。到了夏季六月收割,如此循环。只要施肥得当,再利用武帝时赵过发明的“代田法”。沟垅相间种植,既能合理利用土地,又不过于耗费地力。
至于更北部的并州,由于气候偏冷,就只能种植一茬了。
余下的四万人,大约有劳力一万六,则安排开垦田地和开渠,赶到九月份种植冬小麦便可。
对于这四万人在垦田和开渠的三个月里,姬平也不是让他们无偿劳役,有一定的金钱和粮食作为酬劳,足以维持生计,倒也让这些百姓极为满意。
第四个政令便是开渠,兴修水利。
开渠兴修水利对农业生产有着决定性的作用,自秦以来,水利便没有被忽视过,便是东汉一朝,官府已经在河东组织过数次开渠。
但由于黄河、汾河改道或是山洪水灾,泥土渠不耐冲击的因素,大多数水渠已经废弃或垮掉,基本上目前河东郡的水利状况仍然不是太好,尤其是盐池一带,四面环山,山上多有河流,更是难以疏导。
对于开渠一事,姬平亲自带着数十个精通水利的官员和长者,这些人在雒阳撤退时曾协助搭建浮桥,撤退时姬平便让袁基将他们全部带上,此时却派上了大用场。
如今河东郡南部除却黄河外,最大的两条河流是汾河和涑水河,真正要开渠覆盖大面积农田,工程将极为浩大。
所以姬平打算一步步来,先从盐池一带开始,修一条长渠,分流涑水河的水势,同时收拢安邑东面中条山上各处水流,引向西流。
他们从绛邑一带的涑水河源头开始勘测,历时一个半月,经闻喜、安邑、司盐城、解县和蒲坂,根据前人历代修建的废渠,因地制宜,先绘制了开渠图,该渠被姬平取名永丰渠,寓意为造福百姓,带来年年丰收。
规划的永丰渠从安邑东北部的涑水河开始,经过安邑、司盐城、解县、汇入蒲坂的伍姓湖,最后流入黄河,全长一百二十多里。
姬平的想法是,永丰渠一旦修通,不但可以防范涑水河爆发洪涝,侵害各县村庄、农田和盐池,还可灌溉几个县境的农田,又能运输盐池所产之盐进入关凉地区,大大减少一直以来绕道群山运盐的成本,释放出大量的劳动力。
对于永丰渠,无论卢植还是袁基、崔钧,都极为赞成,随即在收麦、种秋之后,各县全面发动了百姓分段修建永丰渠,连同那一万六千多屯民劳力,参与者多达十万人。
这是与百姓有利的工程,尤其是永丰渠一旦修通,原本的许多贫瘠旱地,都将变为可灌溉良田,对于百姓是天大的益处。
姬平令各县、乡的县令丞、三老和亭长,以及史阿的暗影司,将宣传工作做到位,向百姓讲述开渠的愿景,而非是一味强迫的服力役。
这种新的方式,令百姓积极性大涨。也乐于一道参与建渠,同时姬平的名望也涨了不少。没有落下扰民的恶名。
而在修渠、开渠过程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是,姬平使用了水泥。
后世的水泥制作工艺极为复杂。种类也繁多,姬平虽然不知道任何一种水泥的制法,但他知道最简单的烧水泥和烧石灰的差别,就是在烧制石灰的过程中加上一定比例的粘土,就能烧制水泥。
石灰在这个时期早就有了,毕岚尚方监中便有不少人通晓烧石灰的办法,民间也有很多灰窑,姬平便让他们去研究尝试粘土的比例,多番尝试。总算烧制出了水泥。
刚开始,水泥烧制量少,但开渠挖渠也需要时间,倒也来得及,反倒是驻守河东各个渡口的关羽、徐晃、荀棐和段谨等将领,听到水泥一事,立时想到了军事工事。
考虑到他们镇守边防的压力,姬平便拍了尚方监几个宦官,前去本地组织民间工匠参与烧制。供他们使用。
第五个政令就是建设学堂了,姬平令卢植派官员督建,从郡治安邑开始,到各县、乡。确保每地建设一座学堂。
与此同时,姬平在安邑开始建设一座大型的藏书院,他从皇宫里搬运出的典籍和各类图书都要存放在此。到时候藏书恐怕比如今的关中长安皇宫还要丰富。
他相信,只凭着这一座藏书院。便能吸引天下好学之士前来此地,到时候他招揽人才也是近水楼台而已。
卢植这人最是好学。对此极为热心,发动县乡百姓积极参与,数十座学堂不到两个月就初步建成了,只余下藏书院还在建设。
各项工程一开启,姬平才明白了花钱如流水的概念,他收缴的一百八十万钱和八十万石粮飞速消耗。
河东卫氏、柳氏以及驻守盐池的各大世家都纷纷出手,出钱出粮,姬平又将盐池积累的盐让各世家商队输出销售,才勉励抵挡出各项工程支出。
至于粮食,原本姬平估摸着能支撑到年底,但如今看来恐怕也是不行了,他还需要另想办法。
而姬平还提出了最后一项政令,修建盐田。
与其他工程不同,修建盐田不急于一时,因为夏秋之际正是晒盐的最好时候,这段时间姬平不能错过了。
他的盐池修建就是在深秋到冬季泥土上冻前,先整修和拓展盐畦,形成规模,在冬季引入盐池之水。而盐池之水不同于一般淡水,冬季基本不会上冻。
他的计划是,冬季前大量引入盐池水,进行第一次冷温下的分离芒硝,待到明年夏季蒸发形成“阳水”,估摸着从安邑到司盐城一段永丰渠可以初步建成,到时候先不引入涑水河主流,只引入安邑一带的小股淡水,进入盐畦,参与制盐。
只要他对于“雨水盐”的分析不错,河东盐必定会有一个大的飞跃,不只是产量翻倍,质量也会提升好几个层次。
到时候,他只凭借着盐池,换粮、换钱、换铁……,足以支持军费和各项工程建设费用了。
除此之外,姬平让那些宫女深入民间百姓家中,将制作馒头的方法传授给了河东百姓,馒头能作为两千年主食绝不是偶然,这种食品很快得到了河东百姓的深爱,随后传过了汾河,传到了河内,而姬平再次得到了百姓的极大认同。
姬平又在安邑等诸县建立起了医馆,由唐婉总体管理,同时召集各处名医,以坐馆的方式为百姓治病。
他虽然在河东郡大动土木,但由于宣传得当,又不吝惜消耗府库,没有搜刮民脂民膏,没有把压力施加在百姓头上,所做的无不是惠民工程,军队所到之处不但不扰民,反而多有帮助百姓,所以反而得到了好名声。
期间,董卓数次从左冯翊、华阴和陕县,进攻蒲津渡、风陵渡和茅津渡,都被严阵以待的关羽、徐晃和荀棐打退,各烽火台相互传讯,极为方便。
董卓又尝试从黄河蒲津渡上游的禹门口渡河,却被汾阴的张辽打退。
汾河以北的白波军进攻了两次,也被打退。
战胜董卓和白波贼的消息,姬平令人传彻河东诸县。
数个月的功夫,河东郡由原本的残败和人心惶惶,变成了一片热火朝天、官民齐动、军民如水的情景,姬平便亲自到各处一线参与劳作。
少年的他已经得到了河东百姓和世家的认可,卢植等大小官员更是对他尊崇非常,加上暗影司和监御史督察,政令所到之处,没有人敢打折扣。
姬平已经彻底控制了半个河东郡,河东的百姓隐隐从军中得知他诸侯王的来头,便尊敬的呼他为“河东王”。
虽然两汉在司隶校尉之地不封宗室,但百姓并不在意这些。
而姬平对此也无所谓,河东王对他而言反倒是名副其实,他如今差的就是兵渡汾河,打下平阳诸县,彻底占据整个河东郡了。(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