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小说 www.jinghezhi.com,最快更新古玩大家 !
第四十二章宋代明
多宝阁内,几人围着木桌团团而坐。
李掌柜拍拍深褐色的酒瓮,感叹道:“宋代政治开明,商业繁华,民间思想开放,并不以工匠为贱业,各种明层出不穷,科技方面领先世界顶级,可惜,蒙元入关,把老祖宗的东西毁于一旦。”
小小来了好奇劲,挺着小脸,俏生生的问道:“老爷爷,宋朝都明了什么?”
“宋朝啊,如果不是运气不佳,碰上了横扫欧亚大6的蒙古,那可是一个伟大的朝代。”
李掌柜轻叹一句,说道:“华夏四大明其中的指南针,活字印刷术都是在宋朝明的,还有大炮······”
“什么?大炮是宋朝明的?”尹多宝惊呼道:“我一直以为是明朝,或者是洋鬼子呢,什么佛郎机的大炮,红衣大炮一类的。”
“一惊一乍,有什么值得大惊小怪的,老祖宗明大炮很稀奇吗?”李掌柜没好气的训斥一句,说道:“史书有详细的记载指出,大炮就是在宋代明的,1126年,金人围攻汴京,李纲在守城时曾用霹雳炮击退金兵,“夜霹雳炮以击贼,军皆惊呼。
并且枪械的基础,手炮,也是在那时候出现的。”
和珅在一边轻声道:“这老头倒是好记性,主子,历史上确实有这么一段记载,奴才编制的《四库全书》中也有明确的指出。”
苏仁点点头表示了解,小奶猫喝完奶,湿乎乎的鼻子轻嗅,准确的找到苏仁位置,小脑袋轻轻蹭着他的脚腕,抬起猫脸“喵喵”值叫。
弯腰把它抱在怀里,小奶猫吃饱喝足,蜷成一团闭上眼睛,舒服的打着小呼噜。
就在此时,电话铃音响起,李掌柜接个电话,诧异的神色一闪而过,“恩恩啊啊”答复几句,然后宠溺的摸摸小小脑袋,扫一眼桌上的酒瓮,露出遗憾的神色,在失望中焦急离开。
几人起身把李掌柜送到门口,反身途中,小小拉拉苏仁的衣襟,血红色的眼睛满是期待的问道:“大叔,老爷爷走了,你知道宋朝还明了什么么?”
苏仁坐回原位,抚摸小奶猫柔顺的皮毛,沉思道:“还明了钻探深井技术,卓筒井是直立粗大的竹筒以吸卤的盐井,“凿地植竹,为之卓筒井明于北宋庆历年间(公yuan1o41年~1o48年),比西方早8oo多年。其口径仅有竹筒大小,然而能打井深达数十丈,被称为“中国古代第五大明”“世界石油钻井之父”。
科技界对卓筒井有一个很形象的比喻:“没有卓筒井,就没有海湾战争”。
也不管小小能不能听懂,苏仁背课文似的说了一段,当初这一段是重点考试内容,死记硬背多少次,所以苏仁倒是记得很清楚。
“还有吗?还有吗?”小小在旁边不依不饶。
苏仁汗颜,面对缠人可怜的小丫头没有办法,不由把目光放在了万事通和珅。
和珅不负众望,当即鞠身道:“主子,宋朝还创造了算盘。”
苏仁点点头,直接吐出“算盘”二字。
“这个我知道。”小小拍着手,蹦蹦跳跳的说道:“这个我还学过来的,直加满五加进十加破五进十加
一一上一一下五去四一去九进一二二上二二下五去三二去八进一·······”
一连串的数字口诀,把苏仁说的晕头转向,尹多宝在一边更是不堪,目光直,嘴角流下一丝口水,看起来和痴呆儿一样。
“大叔,我背的对不对。”小小充满期待,渴望得到夸奖,苏仁很地道,轻易满足了对方,当即翘起大拇指,连点五个赞。
“那大叔,宋朝还有明吗?”小小问。
有没有明,我哪知道,苏仁抓抓额头上痒的绷带,半响,有些不确定的说道:“应该还有纸币吧。”
小小惊奇道:“那么早的时间,宋朝就明纸币了吗?”
苏仁点点头,思忆的说道:“交子,在宋朝时叫交子,异地存取,全国通用,跟现在的银行差不多,比欧洲行最早的瑞士银行,要提前六百年的时间。”
小小问:“还有吗?”
和珅摊摊手,表示他也爱莫能助,大清朝,士农工商,工匠为贱业,奇淫巧计不受待见,和大官人哪会关注这些东西。
苏仁无力的靠在椅子上,冥思苦想,宋朝明很多,大学也学过,但这些冷门的知识,很容易在脑中忘却。
尹多宝悄悄递过来一个手机,屏幕上是查好的资料,苏仁感激莫名,连忙把手机拿给小小。
尹多宝见状,痛苦的捂住大圆脸,小眼珠看向苏仁很是埋怨。
小小接过来一看,对着屏幕念道:“水密舱壁,宋代(96o~1279的战船已普遍采用水密舱壁技术,提高了不沉性。可以保护船只,免得进水而沉没,至今仍是船舶设计中重要的结构形式。南海一号的现,证明了中国是最早明这项技术的国家。
最后是复闸形式的运河船闸,明于984年,淮南转运使乔维岳负责治理淮河,创建的二斗门,是复闸形式的运河船闸,从而提高了河运能力。后影响世界。”
“原来宋朝明这么多东西呀。”小小说完,美滋滋的把手机装在兜里,还伸出粉嫩的小手在口袋上轻拍几下,对尹多宝露出得意的表情。
“啊,我的大苹果七代!”尹多宝大为懊悔,连忙讨饶道:“好侄女,好侄女,这可是我新买的大苹果······。”
“苏师傅。”
中年男子揉着眉心,略带疲惫的从里屋来到大厅。
“地方找到了,是一个大型的学校。”
苏仁坐直身体,问道:“在哪?”
中年男子看一眼正在和尹多宝打闹的小小,欣慰的说道:“大草原,萨拉镇,镇子不大,人口十万出头,但其中学校就占了城镇中一半的面积,因为那里现在还保留着游牧的习俗,方圆三百里的牧民,都会把孩子寄宿到学校。
学校的名字叫育才高中,小,中,高,三个层次的学生都在同一所学校,寄宿人数在两万人左右,而入读小学的孩子,人数在三千左右。”
苏仁问道:“一个地区内,就只有一所学校?”
中年男子点点头:“那里游牧业达,少数民族众多,环境所致,确实只有这一所学校。”
苏仁站起身,把小奶猫扔到肩膀,不理它缠绕脖颈的大尾巴,来回走动几次,凝声道:“够用了,如果情况属实,有众多生机镇压,小小定能安然入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