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小说 www.jinghezhi.com,最快更新从1979开始的文艺时代 !
3月28日,《燕京文艺》编辑部。
方言和王洁坐在周雁茹的对面,看着她审阅自己的文稿,每过一页纸,就会把里边所有标点错误和错别字,像捉虫一样捉出来,用红笔画个圈,直到看完最后一页,才抬起头。
“不错,岩子这篇稿子只有2个小错误,看来你已经初步掌握编辑修改符号的用法。”
“多亏了王洁同志教得好。”
方言记下了红笔圈出来的错误。
书面改稿,有一套系统标准化的符号,这是编辑的必修课,也是他入职的第一门课。
“小王教得好,你也学得快。”
看到翘起下巴的王洁,周雁茹表扬了两人,“这两天,不少电影厂打电话到编辑部,都说要把你的作品拍成电影,你什么打算?”
“我已经想好了,把《牧马人》交给上影厂,《黄土高坡》嘛,就由西影厂来拍。”
方言直截了当地说。
周雁茹好奇道:“《黄土高坡》本来就是写陕北插队的故事,交给西影厂很合适,不过,《牧马人》为什么会想到交给上影厂?”
“上影厂让谢缙来拍《牧马人》。”
方言没有说让自己当编剧的事。
“谢缙!?”
王洁师徒不由一惊。
周雁茹点了点头,“原来是这样,如果导演是谢缙的话,换成是我,我也很难拒绝。”
“我也是这么想的。”
方言摊了摊手。
谢缙就是上影厂跟其它电影厂争夺剧本无往而不胜的王牌,当然,还有丰厚的编剧费。
“那么在电影上映之前,《牧马人》算是告一段落了,接下来,在创作上有什么打算?”
周雁茹笑道:“听说巴老亲自找你约稿。”
“啊?”
一直旁听的王洁大叫了声,声音之大,瞬间引来两人的目光,“巴、巴老找你约……”
方言摆摆手,“巴老这是在抬举我。”
“巴老这一代老作家一直关心文化事业,关心伱们这代青年作家。”周雁茹道:“你准备得怎么样,可千万不要辜负他的一片好意?”
“已经有眉目了。”
“打算在《收获》上发表什么,还是像《牧马人》一样的反思小说吗?”
“我是觉得咱们《燕京文艺》已经发了这么多期的‘反思文学‘专题,全国到现在也起码涌现出几十篇反思小说,多我一篇不多,少我一篇不少,我准备探索新的领域。”
“新的领域?”
“是的,我正在构思谍战题材。”
“谍战?!”
周雁茹大为意外,王洁更是一脸茫然:
“谍战是什么?师父,有这种题材吗?”
“这么说吧,反特就算谍战的一个分支。”
方言详细地介绍“谍战”的概念,从“反特”到“卧底”,甚至无意间透露了“无间道”。
也就是敌我双方潜伏在对方阵营当卧底,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彼此互相抓鬼。
“你这個‘谍战’的提法,倒是很新颖!”
周雁茹赞许地微笑了一下。
“我也是突发奇想。”
方言嘿然一笑。
“所以,你要写的是地下工作者潜伏敌方的故事,就像《保密局的枪声》那样?”
周雁茹放下搪瓷杯。
“没错,周老师。”
方言点了点头。
《保密局的枪声》是改编自小说《战斗在敌人心脏里》的电影,少有的以地下工作者为主角的“卧底片”,在一众反特片里脱颖而出,去年上映,票房几乎突破2个亿。
《少林寺》的内地票房,也才1.6亿。
可见“卧底”题材多么有市场。
“这倒是一个很少有作家探索和创作的领域,不过你这跨度也够大的,从‘反思’一下子跳到‘谍战’,怎么会突然想到这个题材?”
周雁茹兴致勃勃。
方言道:“也是凑巧,我姐厂里过两天要放电影,喊我去看,其中一部是《雾都茫茫》,立刻启发了我,为什么敌暗我明的反特片居多,却很少见到敌明我暗的卧底片。”
“你这个观察,很精准!”
周雁茹语气里充满了赞赏。
“谢谢周老师夸奖。”
方言也不客气。
“地下工作者身处黑暗,心向光明,在隐蔽战线上流血牺牲,虽然他们的名字也许无人知晓,但他们的事迹是很有必要让人铭记。”
周雁茹一脸严肃。
“对!!”
王洁啪啪地双手鼓掌。
“你干嘛?”
方言一个激灵,转头看去。
“嘿嘿,你们说的太好了,情不自禁。”
王洁感受到周雁茹和方言投来的目光,停下了拍手,脸上露出尴尬但不失憨态的笑容。
“我也是这么想的,周老师。”
方言说:“我们有那么多可歌可泣的地下工作者的故事、有那么多的传奇谍战事迹可以挖掘,为什么不去写呢?我相信巴老和《收获》的编辑们看到后,也应该会喜欢的。”
“你这个题材,全国恐怕没有任何一家不喜欢,不过,关键还得看你能不能写得出彩。”
周雁茹提醒了一句,“你有这个把握吗?”
“有,周老师!”
方言嘴角不住地上扬。
就像电影一样,《战狼2》火了,一系列跟风的主旋律军事电影就冒了出来,如今的文学界也是这样,伤痕火了,一大批跟风写伤痕,反思火了,一大批跟风写反思,直到把这个题材给写烂为止。
反思文学已经有这种苗头了,而恰恰谍战小说是一片空白。
如果自己能填补上,自己除了“反思文学第一人”之外,可能会多一个头衔了。
当代谍战文学之父!
…………
傍晚,余晖照在西长安大街。
方言和王洁推着自行车,走出大门。
“你从周老师房间里出来,就这么盯我盯到现在,累不累啊,都是哥们,有话直说。”
方言被她盯得心里有些发毛。
“给《收获》写完,是不是该轮到我了?”
王洁眯了眯眼,杀气侧漏。
“什么?”
方言随口一说。
“你是忘了,还是想赖账!”王洁伸出3根手指:“你还欠我3篇小说!3篇小说!”
“没忘,没忘,写完这个,马上给您写。”
方言心里暗暗吐槽,这债催的!
“这还差不多。”
王洁瞪了眼,“不过我也不逼你逼的太狠了,4月1号,你不是要去文学讲习所嘛,就在那段时间写好了,不用3篇,先交1篇。”
“嘿呦,那敢情太好了,谢谢您嘞。”
方言笑嘻嘻道。
“别贫了。”王洁白了眼,“走了啊。”
“成,明儿见!”
方言骑上车,蹬得飞快,一溜烟就没影。
刚回到家,直接钻入到自己的卧室里。
桌上,《一双绣花鞋》的连环画底下压着一摞纸,就见第一页纸最上方清楚地写着:
《暗算》。
之所以选《暗算》,除了小说和电视剧都是现代谍战题材的开山之作,更重要的是,《暗算》这部小说,可是拿下了茅盾文学奖。
配得上《收获》这个档次的文学期刊!
而《黎明之前》烂尾,难以自圆其说。
《风筝》立意虽好,但电视剧剧情浮夸,角色降智,所有人物只为了烘托“六哥”一个人。
真正能和《暗算》一样,配得上发表在《收获》的,方言思来想去,也只有这几部:
《悬崖》、《潜伏》、《风声》……
但考虑到一个高开高走,比《暗算》成熟精彩的《潜伏》、《悬崖》,自然是压轴大戏,最好发表在文学期刊地位最高的《人民文学》。
至于《风声》,本来就改编自《暗算》。
《暗算》分为三个篇章,《听风者》、《看风者》、《捕风者》,《风声》就改编自《捕风者》。
一个叫胡海洋的我军参谋,借一个跟他像貌相似的尸体送出了对我军很有价值的情报。
方言在纸上也只写《捕风者》这个部分,但剧情既不是小说版本,也不是电影版本。
而是柳云胧的电视剧版本。
主角叫“钱之江”,有个儿子叫“安在天”,也就是《听风者》、《看风者》的主角。
公开身份是沪市守备司令部总破译师,代号为“毒蛇”,在白色恐怖笼罩沪市的时候,为了重振沪市地下组织的活力,瑞金方面派遣了特使,召开秘密会议,消息却不慎走漏。
复兴社特务处布下天罗地网,准备一网打尽。
而钱之江作为唯一的知情者,被沪市站站长怀疑,和其他人一起被软禁监视。
为了能把情报送给下线,避免沪市地下组织被破坏,吞下佛珠,服药自尽,以死将情报送了出去。
之所以选电视剧版本,不仅仅是故事背景发生在20世纪30年代的上海滩,契合了《收获》所在的沪市,也是钱之江跟站长斗智斗勇的情节,远比《风声》精彩、刺激、真实。
更重要的是结尾的立意,高!
取出留在钱之江肚子里佛珠的,就是钱之江当医生的妻子,亲手开膛破肚。
为了大家,舍弃小家,这才当得起——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叫日月换新天。
这个思想性!
这个故事性!
也就差点文学性。
方言转了转笔,灵光乍现,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