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小说 > 允冠百王刘秀传 > 第175章 征南将军5

第175章 征南将军5

精华小说 www.jinghezhi.com,最快更新允冠百王刘秀传 !

    32-5

    田戎与延岑都是秦丰的义子,也都是当世猛将。延岑被朱佑击败后已经逃亡蜀地,独有田戎为秦丰把守夷陵。如今秦丰被围,赵京投降,周围郡县又被岑彭平定,田戎正心中不安,忽然收到岑彭送来的招降书,不禁心有所动,忙找内弟辛臣商议。

    辛臣见田戎屏退亲兵,把自己带入内室,便猜测定是生死大事。果然听田戎道:“如今大王被围于黎丘,汉军大军集结,如此相持,恐怕难以长久,与其败亡,还不如早作打算,你觉得如何?”

    辛臣早有降意,但他知道田戎勇猛刚毅,不敢确定他是否真心投降,便假意道:“当今天下,英雄豪杰,各据一方。刘秀所占洛阳,相比于天下,也不过巴掌大的地方,离统一天下为时尚早,最终鹿死谁手,还不得而知。将军是不是应该按兵不动,静观其变?”

    田戎叹道:“洛阳虽小,但气势非凡,刘秀四面用兵,已无人能挡,他占据了天时与民心,手下文臣武将众多,有哪位英雄能相比?统一天下只是时间问题。”

    “也未必尽然,当初绿林军占有长安,是何等气势,两年后不也败亡了,赤眉军纵横天下,从东海打到西北,最后不也败亡了。刘秀之雄武,固然一时没有对手,过一段时间,究竟如何,也不好说。”

    田戎摆摆手,“我打仗多年,明白这英雄的气势,一旦他得到英雄归附又有英雄的气势,只怕就无人能挡了。大王是何等英雄气概,如今被围困也毫无办法,何况我们呢。赵京投降尚能保有职位,得到封赏,你我投降,自不待说。”

    外面响起士兵集合的声音,田戎执住辛臣的胳膊,压低声音道:“兄弟,我心已决,你且为我守好夷陵,我现在带一支兵马去试探岑彭之意,如果他是真心,我们就献出夷陵,一同归降,如果他没有诚意,我们再作图谋也不迟。”

    辛臣暗自欣喜,假装担心道:“这样最好,大王千万不能被他欺骗了。”

    田戎留下辛臣守夷陵,带着一路兵马沿着汉江,直奔黎丘。

    辛臣从来就没有想过要与秦丰同生共死,现在得知秦丰大势已去,一分钟也不想停留。田戎刚走,辛臣便开始搜罗城中珍宝,然后从小道直奔黎丘去找岑彭。

    岑彭见辛臣来降,很是高兴,便问田戎如何打算?

    辛臣一心想抢得功劳,不愿岑彭知道田戎正在来降的路上,故意叹道:“我本劝田将军一起来降,哪知他自持勇武,不肯来降,如今正率兵马朝黎丘进发,图谋援救秦丰。我有心归降大将军,所以日夜兼程来报知大将军。”

    岑彭一听田戎率军来援救秦丰,心中大惊,盯着辛臣问道:“此事当真?”

    辛臣道:“小的真心归降大将军,哪敢有半句假话。”

    岑彭怒道:“好个田戎,还真把自己当英雄了,我就等他前来!”岑彭传令将士做好战斗准备。

    辛臣见岑彭生怒,心中大喜,谄媚道:“小人与田戎是郎舅关系,我愿意修书一封,劝降田戎,免去大将军无谓之战。”

    岑彭道:“甚好,你若能劝降田戎,便是大功。”

    辛臣心中暗喜,装模作样给田戎写了一封劝降书。

    田戎将近黎丘,忽然有人送来辛臣的劝降书,田戎大吃一惊,自己留辛臣据守夷陵,他知道我前往岑彭处商议归降,怎么会给我写一份劝降书呢,况且辛臣本意是反对投降的啊,莫非夷陵已被岑彭攻取?或是辛臣为了立功劝降?田戎越想越觉得其中有诈,莫非辛臣被岑彭强迫,要来诱骗自己。田戎暂停前进,派出探兵前往岑彭驻地打探,又密令身边部将迅速返回夷陵。

    不一会,探兵回来报告,岑彭正在集结军队,准备作战,还看见辛臣就在岑彭营中。田戎勃然大怒,老子好心来投降,没想到岑彭竟然准备与我决战,看来他压根就没想我归附,打就打,老子何尝怕你!田戎打定主意,通知全军继续前进,攻打岑彭,解救黎丘。

    岑彭一面做好迎战准备,一面等待田戎的回应。直到田戎的兵马接近黎丘,岑彭也没有接到田戎投降的讯息,岑彭不敢大意,下令全军,准备战斗。

    两军相对,各自停兵不前。

    岑彭见田戎驻马观望,便让辛臣向田戎喊话,辛臣寻思着如何不让岑彭和田戎看出破绽,犹豫不前。

    田戎见辛臣在岑彭身边蹙眉不言,以为辛臣被岑彭所胁迫,大声道:“兄弟,我来救你。”拍马上前。

    辛臣赶忙向前几步,大声喊道:“妹夫,不用多说,你快来投降征南大将军吧。”

    田戎见辛臣一脸苦相,大吃一惊,与自己出发前判若两人,更加确信辛臣为岑彭所挟持,惊问道:“夷陵如何?”

    辛臣道:“夷陵还在,那正是我想让妹夫献给大将军的厚礼啊。”

    田戎一听夷陵尚在,心中暗喜,然后大声道:“兄弟前日不是劝我要割据一方,静观天下之变吗?今日为何又劝我投降。”

    辛臣一怔,而后大声笑道:“此一时彼一时嘛,识时务者为俊杰。”

    田戎怒道:“就一日之隔,怎么就是此一时彼一时了!”又见辛臣一脸谄笑,看样子辛臣与岑彭早就勾结在一起了,顿觉愤怒,幸好今日识破,难怪义父宁死不降,看来早已看透岑彭。

    辛臣道:“我前日不过是试探你,想看你是不是真心归附大将军。”

    岑彭听出田戎有过投降之意,忙道:“田将军也是一时之豪杰,秦丰如今行将末路,当今天子……”

    “呸,”田戎不待岑彭说完,怒道:“废话少说,老子死也不会投降!”

    辛臣见田戎脸色中露出了惯有的倔强意味,心知劝说无望,无奈地看着岑彭道:“大将军……”

    岑彭冷冷地看着田戎,平静道:“天堂有路你不走,地狱无门你偏闯!”

    田戎冷笑一声,“老子就要闯!”

    两人无话可说,挥刀相向,两边兵马大战一起。

    秦丰得知田戎领兵过来,早就在城墙上探看,现在远远看见两军交战,便打开城门,率领士兵杀了出来。早已等候多时的傅俊、臧宫领着士兵迎着秦丰杀了过去,一时间,两个战场杀得不可开交。

    田戎铁了心要与秦丰一起对抗刘秀,一心想击败岑彭,却不料岑彭的军队恍如铜墙铁壁,任凭田戎如何勇猛冲杀,始终无法突破。秦丰也想急急杀出臧宫与傅俊的包围,但越是着急,越是难以突破。秦丰被围以来,人员不断伤亡,无法得到补充,实力在不断减弱,而岑彭的兵力在平定周围郡县和招降赵京后已大大增强,而且岑彭极善用兵,多路兵马合而不乱,灵活自如。

    秦丰终究无法取得进展,只得再次退回城去。田戎除了不断地死伤士卒,也是毫无办法,只得带兵稍退。

    岑彭收兵回营,也不追击。

    田戎率军缓缓后撤,不久亲兵来报,夷陵安然无恙,田戎顿觉心安,今日虽未取胜,但想岑彭也不过如此,自己终究要想法破解黎丘之围,便将大军驻扎在黎丘城十余里之处。

    双方不断交战,接连数月,僵持不下。此后相互按兵不动,各自观望,暗寻杀机。

    这日,一如往常一样安静。忽闻一声炮响,岑彭大军涌动如潮,从东西南北四个方向同时开始行动,一时间杀声四起,直响十里之外。

    田戎见岑彭突然出现如此气势,猜是要对黎丘城发起总攻,心中暗喜,他一直就在等这样的机会。秦丰勇猛决绝,岑彭肯定一时不能攻下,自己正好大军压上,趁机消灭岑彭主力。

    岑彭果然开始攻城。

    田戎避开岑彭中军,将主力杀向东面战线刘宏与傅俊的部队。刘宏与傅俊抵挡不住,不断后退,逐渐与岑彭主力分离。田戎喜不自胜,下令全力进击,步步推进。

    眼看田戎就要得势,却不料阵营大乱,原来正在攻城的岑彭主力已绕到后面对田戎发起了猛烈攻击,田戎腹背受敌,全军大乱。秦丰打开城门,往外拼杀,却被等候一旁的臧宫挡在城门处,始终杀不出来。

    田戎几番挣扎,终究无法稳住慌乱的士兵,只得仓惶逃走,岑彭紧紧追击,大败田戎,最后田戎带着残兵败将逃回夷陵。

    经此大战,田戎的兵马死伤甚众,士气尽失,田戎的大将伍公带领部分兵马归降了岑彭。

    得报岑彭大破田戎,刘秀亲自到黎丘慰劳,赏赐岑彭等有功将士一百多人。

    刘秀进到岑彭的中军营帐,对众将领道:“征南大将军自进击秦丰以来,斩首九万余级,今又大破田戎,田戎败守夷陵,虽还有残兵可依,但民心士气已失,必不能久守。黎丘城中贼兵不过数千,坚持不懈,早晚必破。各位继续努力,一鼓作气,平定荆楚。”

    众将领欢欣相应。

    刘秀和众将领说了一会儿话,让大家各自回营,只让岑彭陪着到营寨中巡查。岑彭带着刘秀在营中巡查,各营卫兵看见岑彭和刘秀,不知道穿着素布常服的刘秀是皇上,只独对岑彭致以军礼。岑彭把营寨各个据点一一指给刘秀,有东山高处的据点,有环绕黎丘的连片营寨,还有远处山地上的营垒,岑彭又把各处岗哨设置也说给刘秀。

    刘秀见营寨布置巧妙,各个位置优势利用合理,进可攻,退可守,心中十分欣慰,对岑彭道:“君然用兵,果然非一般将领可比,黎丘已然如此,不必君然费心了,下一步攻取夷陵,想必也不在话下,再往后,君然可以什么打算?”

    岑彭轻轻一顿,刘秀便停住脚。这个问题,岑彭早已想过,只是黎丘和夷陵未下,岑彭也未曾道与人,现在刘秀问起,岑彭便不再犹豫,“夷陵若下,就打开了通往南方的门户,南方尽可得取,只是江南需要恩义,西南和东南要靠兵力。”

    “好!很好,君然尽知朕心,南方非我所忧了,你攻取夷陵后,一切尽可斟酌行事。”

    而后刘秀派御史中丞李由持玺书劝降秦丰,秦丰拒绝。

    刘秀不再多说,叮嘱诸将不可大意,令岑彭、傅俊率领主力南下夷陵进攻田戎,留朱佑等人继续围攻黎丘。临回京前,刘秀又诏令朱佑,攻破黎丘时,可就地处决秦丰,不必再押往京师。

    不久,黎丘食尽城破,秦丰带着母亲、妻儿子女九人出降,朱佑不忍斩杀,将其押送洛阳。

    大司马吴汉见朱佑没有将秦丰就地处死,上书弹劾朱佑违背诏令。刘秀接到吴汉的上书,心知吴汉与朱佑互有嫌隙,不予采纳,只是处死了秦丰,而令朱佑继续平定秦丰余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