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小说 www.jinghezhi.com,最快更新天帝 !
环加勒比海沿岸是美洲最窄的陆地,这个位置是防止雅利安人西进的防御隘口,天帝将印第安人引领至这个位置,有这样的初衷,并且从客观上起到了这样的效果。
玛雅文字的发现,是令考古学家们兴奋和惊讶的另一件事情,美洲各地原住民都是没有文字的,而这个热带雨林中的土著民族居然有如此生动、细腻、完整的文字体系,令西方学者们感到十分惊讶,并被誉为与埃及象形文字、古印度文字、苏美尔文字、汉字等并肩的象形文字。
如果大家仅仅把目光聚焦在玛雅文字这一个点上,就会如大多数人那样惊叹不已,可如果大家结合世界上其它所谓“象形文字”以及其地理分布位置,再结合历史古籍中对于上古世界天帝嫡系人类的分布记载,就会发现玛雅文字的创作思路与其它文字基本上是一致的。
如果大家细心,可以发现,嫡系子民分布的地区,也恰巧都是象形文字的发现地,世界上绝大多数人类在上古时期本就是一家人,我们的祖先都是同样的一群高等生命,所以才会有那么多的相似之处,文字只是这相似性的一个有利证据罢了。
无论采用什么样的形式,文字的本质都是语言信息的载体,换句话说,文字最初就是为了记录发音的,用一定的符号来表示某种发音,当大家都接受这符号和发音的等价性的时候,文字就能发挥其记录和传递信息的作用了。
所以,要解读“断片的文字”的意义,就得先还原其发音,再对照“没有断片的同源文字”,即可解读。
上古时期人类的社会生产力还不发达,认识的事物也有局限,所以词汇量有限,发音也基本类似,更没有现在这么多种发音。
在上古时期,声母的发音都是含混不清的,bpmf、dtngkhqj、zhchshzcsx、lr都分不清楚,开音节和闭音节也因人而异。
例如“金”的发音,普通话的发音是jin,是一个闭音节,而在很多地方方言中的发音是ji、kin或kim。
“如果”在普通话中的发音是ruguo,在湘粤方言中都是yuguo\yugo,在江浙方言偏向zyige/zyuge,在闽南话中偏向lige/luge;英语中是if,阿拉伯语中是yize,俄语если(yesili),拉丁语和法语是se。
“这”在普通话中是zhe,在地方方言中是ze、zi、za,都是开音节,英语中是this,是个闭音节,如果没有最后那个闭音“s”,发音是一致的。
大家会发现世界语言都有一定的相似性,学不好英语?先学好文言文吧,对学英语帮助很大的,连语法都很相似,当然,最好用方言学习。
在拉丁语系的发音中很多闭音节的单词,而现在汉语普通话的发音中绝大多数都是开音节的字,发音习惯的不同最终也导致了文字的不同,相同的发音、采用不同的表示符号也带来文字的不同。
当然,文字最初是用来表示发音的,但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仅仅记音是不够的,如何表征相同发音、不同事物的区别,这就体现在文字的“记意”的作用上了。
在所谓的“象形文字”中,文字的“记意”作用体现在字形上,例如汉字,结构是记音和记意的组合,例如化学元素中的名称“硼”、“铀”、“氦”,用偏旁部首阐释了其元素的属性。
在拉丁语系的文字中,“记意”的作用是用派生、组合、变形来实现的,例如英语,几乎所有的单词都有最原始的字根,如果在英语中找不到字根,那就去拉丁语中找,一定都有字根的。
例如public,原始字根是pub,现在的翻译是“酒吧”,其原意为“公共场所”;拉丁语中的public是publicas,lic在拉丁语中是cas,而拉丁语中的cas等价于英语中的case,于是两个字根成为一个单词。
Publicise、Publication、publish、publishment、publiser这些不同意义、不同属性的单词都是由原始词根变形、派生来的。
英语中的"party"也是从"pub"同音变形来的,加上“ty”来表示跟人相关的名词。所以,该单词可以表示“聚会”,因为聚会必然是多人,人多的场合就是公共场合;所以,该单词也可以表示“社团”,因为社团必然是由多人组成的,这就是变形。
而pub这个字根与汉语中“颁布”的“颁”同声且同义,诗曰:“有颁其首”,“颁”的原始含义就是“在不同的地方露面”,多处露面必然会见到很多不同的人,所以该字引申为“公开”的意思,字形也如此“分+头”=颁。
而拉丁语系采用的文字形式,是线性的,是一维的,所以,一维文字要表示更复杂的意思,就得把单词组合得更长,而汉字等作为二维文字,实现同样作用是体现在字形上。
所以,二维文字的信息量要比一维文字大许多,这样的不同始于文字的创作思路,如果在上古时期没有高等生命的指导,人类演化出一维文字是符合常理的。
换个角度来讲,一维文字才是人类的原创,再换个角度来讲,采用一维文字的人类很显然没有受到高等生命的关照。
我在这里主要想说的是,文字的结构一般都是由“记音”和“记意”两个部分组成的,通过一定的几何结构来体现这样的组合。
当然,这在二维文字中才能更好地体现出来,在一维文字中“记意”的部分也是通过“记音”来实现的,例如英语中的“-ment”后缀表示跟物相关的名词,这个后缀没有本身意义,但加上这个后缀的词就变成了名词,只是在发音中多加了一个发音罢了。
而在二维文字中,“记意”的部分一般不发音,一个字的发音由“记音”的部分决定。
如果大家对文字的本质有了一定的认识,就能自己去解读文字了,并且会在学习世界所有语言文字的过程中明白我的总结。
同理,我们也可以去解读已经断片的文字。
综上,文字的本质都是语言信息的载体,文字的结构一般都是由“记音”和“记意”两个部分组成的,通过一定的几何结构来体现这样的组合。
所以,文字采用哪种形式,不管是象形的,还是抽象的,都不是文字的本质区别,而只是表象区别。
所以,我反对将文字归类为象形文字不象形文字,所谓的“象形文字”的命名是西方学者的片面定义,以严谨的学术态度来看,这样的命名是令人嗤之以鼻的。
现在我国学术界将文字归类为表意文字、整体音节文字、半音素化音节文字、半音素化音节文字、音素文字,是从“记音”和“记意”的角度,即文字的作用来进行分类,我认为这样的分类才是准确的。
话说回来,现在简体字还算是表意文字,如果继续简化,将变为整体音节文字,中国人将退化为蛮夷。
现在很多人引申地解读,仓颉造的字最初是图画,然后慢慢变形规整为成体系的汉字,也许仓颉当时确实做的是“图画字”,但是,“图画字”演变为汉字绝不是从美学的角度抽象,而融入了更多的内容。
汉字最初的没有统一的几何结构,基本上是各部分凑合在一起而已。规范化、成体系的汉字,离不开黄帝等高等生命的指导。
古埃及的文字是“象形文字”的代表之一,古埃及文字是非常有意思的,其中有所谓的“象形文字”,即表意文字,也有音节文字。
古希腊人将古埃及文字中的音节文字称之为“圣书体”,之所以会这样称呼,因为古希腊人发现了与他们文字同源且更早的文字,“圣书体”的意思是“神雕刻的文字”,是对古埃及文字中的音节文字的尊称,体现了古希腊人及其后裔的价值观。
同时,我们也可以看到“象形文字”的部分,可以说,古埃及文字是表意文字和音节文字的混杂组合,并没有自己完整、连续的文字体系,这与埃及的历史相关,埃及原住民、共工氏入主埃及,共工氏战败之后,大禹又灭掉了共工氏的后裔,古埃及文明被更替了多次,于是,这历史在文字上也得到了体现。
历史上的埃及就是一个苦难的国度,直到如今,埃及也在被各种势力玩弄于股掌之中,这个月埃及又革命了,才几年啊就来了好几次,寻不到自己祖先的民族、缺乏准确历史定位的民族是悲剧的,真的为埃及“追求真理自由”的青少年们感到悲哀。(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