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小说 > 愁容骑士文集 > 理智与情感

理智与情感

精华小说 www.jinghezhi.com,最快更新愁容骑士文集 !

    提起上海宝贝一书,恐怕大学校园里不知之人甚少。这种现象的出现,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媒体的炒作,及后来的禁书一事。但其主要原因依旧是书本身的“醒目”造成的。先前在书店里翻看过,也没太在意。后又从同学手里得来,翻了一遍。前两天,系学习部搞了个大学生论坛就以此书为题,我又去听了。他们谈了些尼采啊,弗洛伊徳什么的,这些我懂得不多,但对这本书,我还是有一点个人看法的。

    首先,从作者出书的目的来看,我感觉存在着较大的功利性。商业的,技巧性的东西多了些。其中或许写了她自己的一些生活及在这种生活下的精神状态,但绝非是纯粹的写我所想写,说我所想说。她所写的那个阶层的生活,我认为有点虚无缥缈,不现实,有夸张迎合读者口味之嫌,让人读后颇感失望。不过转念一想,这不又正是市场经济在中国得以充分发展的又一力证吗?她告别了中国文人的那种所谓的自命清高,以一种食人间烟火的姿态出现在读者面前,这又何尝不是一种进步,本来嘛,作家也是人,也要填饱肚子,写作也是一种职业,作家通过写作赚钱糊口,光明正大,天经地义,为什么要摆出一副自命清高不染铜臭的假面孔呢?只要你写的文章是好文章,出的书是好书,对得起读者,对得起天地良心,那你就是个好作家,读者就会喜欢,跟谈不谈钱没关系。

    其次,从书中的内容及其想表达的主题看,我认为她涉及到了一个“理智与情感”的问题。作者像是时时在透露出一种不想被世俗的眼光及价值观所左右,不想被理智束缚,不想活的太累的思想倾向。用她自己的话来说就是,她在追求一种“简单真实的生活哲学”或许就是旦丁潇洒地告诉世人“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时的那种无畏的心态和境界吧。于是她抛弃了理智,走向情感,走向本能,走向自己的内心深处去寻求答案,寻求解脱,而这又使她进入了另一种极端,那就是随心所欲、肆无忌惮的放纵自己,放纵自己的兽性野性,进而走上一条疯狂的不归路。是啊,上帝都死了,那还怕什么呢?不过说上帝死了的人,最后却疯了。

    关于理智和情感,我认为如果摒弃了理智或理性,一个纯粹的生物意义上的人,就只剩下本性或者说是情感了。而且作为生命个体的人的本性和情感有着两方面的内容:一是疯狂、兽性,即“人本恶”人有着丑陋的一面,有着为恶的欲望。二是纯真、善良、朴实,即“人本善”人有美好的一面,有着对真善美的追求。这两方面从“人之初”就同时潜伏于我们的灵魂深处,根植于我们的骨子里,流动在我们的血液中。人即一个“善”与“恶”的矛盾统一体,一个变幻着的“两面人”

    而一个失去理智的人是不能控制自己的本性或情感的。恰恰相反,他是受本性或情感所控制和驱使的。而人的情感要发挥作用,控制生命个体则需要借助于外部环境。外部事物,周围环境在某个时刻能引发出人性中的某一面,唤醒激活了它,使它骤然升腾,进而占据整个心房,而人性中的另一面则只能暂时龟缩于心底的一隅,伺机再动。这样,人在或善或恶的情感的支配下,就会做出或善或恶的事。

    书中女主人公倪可由开始时说那句落地有声的“相信我,我知道我在干什么”时一脸坚定,到最后却变成问一句“我是谁?”的茫然。我想这个变化,正是卫慧这本书的可读之处。因为她提出了这样一个现实问题。倪可的结局到底是由谁造成的?难道仅仅是因为个人原因?难道社会就没有值得反思的地方了吗?她之所以走向疯狂,走向放纵,我想是外部环境使然。大上海那“终日飘着灰蒙蒙的雾霭,沉闷的流言,还有十里洋场时期沿袭下来的优越感”使然。让我们立足上海再来放眼一下中国,正处于转型期的她,其国人对财富的追求,用句耸人听闻的话说“已经到达了无耻的地步”(太夸张)。有权的贪污腐化,没权的或出卖肉体色相或经营偷盗劫夺。群仙过海,各显神通。这样在人们得到财富的同时,随机而来的是道德的沦丧和精神家园的大面积沙化。面对国人现在普遍存在的信仰的真空和终极关怀的失落,我们的国家社会或者我们自己是否应该做些什么?

    再者,我想倪可的那句“我是谁”是不是问的有些晚了?处在这样一个物欲横流的社会时期,我们是不是也常常会迷失自己,找不着北呢?尤其是身处校园的大学生,我们也正处于一个人生的转型期。这是一个极需要做出自我思考,自我判断及自我选择的时期。面对大千世界花花人生,我们是不是该时不时的问问自己“我是谁”“我在干什么”“我为什么要这样做”?我们这个年代需要激情,但更需要理智,因为情感自有它丰富的精彩,而理智也有其沉重的冷静。

    再次,关于此书遭查禁,我认为大可不必(我在这并非为卫慧叫冤或鸣不平)。尼采曾经说过“存在的,就是合理的”当然这句话有争议,但我想存在的就是有原因的。任何文学作品或思想意识都有其产生存在的原因及价值。因此,我认为作品本无好坏之分,而只有读者的优劣之别。对于此书,我们大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说到这,你别拿少儿不宜来压我,人家卫慧本来就不是写给他们看的。再者说了,不就是有几句性描写吗?但也没有像某些人所说的那样龌龊不堪啊!我就搞不懂了,为什么教科书上简单死板的介绍就称之为科学,而一旦有人将“性”描写的生动一点美好一点,就会被冠之以“黄色”“淫秽”?古圣人都说了“食色性也”为什么准写吃饭睡觉,就不准写性呢?真不知淫秽的是卫慧,还是那些看起来毫无人“性”的评书人!在此问题上,我认为我们该做的应是如何解决矛盾,而非掩盖抹杀矛盾。我们应积极的探求其产生出现的社会原因并积极的引导大众正确的认识,而非通过简单的禁书了事。要知道,所禁之物往往会成为流行之物,因为“禁”更能引发人们的好奇心。

    最后,关于上一书作者的构思,我实在不敢恭维,能够将其读完,一是受媒体炒作之影响,二是复旦中文系出身的才女,文笔却有独到之处,常能使人“于无声处听惊雷”一针见血的刺穿生活表面的浮华与荒唐,现其本质,表其真性。让人思索,让人佩服。

    好了,不敢再下妄言,就此搁笔吧!

    写于2000年6月1日

    改于2001年3月2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