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小说 > 赵孝成王英烈传 > 第十六章 赵国以地换将

第十六章 赵国以地换将

精华小说 www.jinghezhi.com,最快更新赵孝成王英烈传 !

    公元前279年,燕国第三十九任国君,也是燕国赫赫有名,以弱燕之旅,攻破齐国的燕昭王甍逝。燕昭王甍逝,燕太子继位,这人就是燕国第四十任国君,燕惠王。</p>

    燕惠王继位,也坚持伐齐。然,燕惠王没有燕昭王的用人之度,更没有慧眼识珠,因猜忌乐毅,又听信齐将田单的挑拨,以骑劫取代乐毅。</p>

    乐毅受到新王猜忌,也深知新君之胸怀,远不及燕昭王。为了避祸,也不负先王知遇之恩,交出兵权,并逃亡赵国。乐毅一走,燕国军心大乱。田单用计,以乱燕军,并以火牛阵大破之,杀死燕将骑劫。</p>

    燕军大败,只好撤军归国。田单辗转追逐燕国败兵,向北直追到河上,收复齐国全部失地,齐国光复。燕国丢失所有占领齐国的土地。燕昭王用了三十几年之力,伐齐雪耻,最终毁于一旦。</p>

    燕惠王也不知错,反而将伐齐失败的责任,推在了乐毅身上。燕惠王怨恨乐毅投降赵国,更害怕赵国任用乐毅,趁燕国惨败联合齐国伐燕。于是燕惠王便派人斥责乐毅,同时向他致歉。燕惠王和乐毅的书信往来,这就是战国时有名的《报燕惠王书》。</p>

    公元前271年,也就是燕惠王七年。燕成安君兼燕相的公孙操谋反,弑杀燕惠王及其子孙,拥立燕国宗室之人为新王,这就是燕国当今的燕王,也就是后来被尊称的燕武成王。</p>

    燕武成王继位成谜,名不正言不顺。不知是他联合公孙操,弑杀燕惠王主动坐在王位,还是被迫坐上王位。赵惠文王见燕国出现动乱,北疆不稳,决定插手燕国内政。赵惠文王对燕国新王极其不满,出兵讨伐之。燕、赵两国的和平岁月也走到尽头,两国交恶,兵戈不断。</p>

    同年,赵国又以蔺相如伐齐。次年,秦、赵相伐,发生了阏与之战。秦败,赵胜。赵国打破了秦国不可战胜的神话,赵将赵奢一战成名,被封为马服君。</p>

    赵国和齐国、秦国、燕国三国交恶,不利于国家长久发展。为了打破这种局面,赵国主动改善燕、赵两国之间的关系。赵惠文王将女儿嫁去燕国。燕、赵联姻,两国关系开始改善。然,赵惠文王将女儿嫁去燕国,没过多久,就走向了生命的终点。</p>

    当今的燕王继位之时,赵惠文王不满,反而插手燕国内政。今,赵惠文王甍逝,秦国出兵伐赵,燕国也不想错过这个机会。于是,燕王看准这个机会,出兵南下攻伐赵国。</p>

    赵王丹刚联合齐国,击退秦国,收复失地。燕国南下,出兵伐赵,北疆告危。赵王丹召集部分重臣,问道:“燕国伐我,以荣蚠为将,此人乃何人。”</p>

    平原君对燕国之事,还是有所了解,第一个出列道:“王上,荣蚠是宋国人。”</p>

    赵王丹问道:“此乃,亡国之人。又是如何去了燕国,还被燕国拜将。”</p>

    平阳君接话道:“宋国被齐国亡,宋国百姓流离失所。燕昭王以乐毅为将,率五国之师伐齐。宋国流亡的百姓,也加入燕国伐齐。五国联军击败了齐国,宋国的疆土也被诸侯瓜分。荣蚠等人见复国无望,辗转流离,去了燕国,并在燕国境内扎根。”</p>

    赵王丹理清了思绪,问道:“此人,有何能耐,竟能在异国扎根。”</p>

    平原君倒也听说这人的事迹,语调不快不慢地道:“此人,能征善战,因功勋卓著,被封为高阳君。成安君、高阳君为政,鼓动燕王南下伐我。燕王继位之时,与我国闹得不愉快,也有伐我国之意。今,燕王以此人为将,出兵南下伐我,足以见得燕王是志在必得。燕、赵两国友好的岁月,算是走到了尽头。我们和燕国有一场硬仗要打。”</p>

    赵王丹见燕国出兵伐赵,也不示弱,更没有将燕国放在心上。他被秦王欺负也就算了,怎能被燕王欺负,还默不作声,问道:“燕国来犯,何人愿领兵迎战。”</p>

    平原君见王上有征伐燕国之意,却不多考虑,劝解道:“燕将乃勇猛善战之人,王上,我们不可大意。”</p>

    赵王丹见没人挺身而出,领兵击燕,捍卫疆土,哪里听得进去平原君说的话,又问道:“何人愿为国效力,领兵出战。”</p>

    过了半响,仍旧无人主动请缨。</p>

    平原君见征伐大事,王上想要独断乾坤,忘了太后,咳嗽提醒道:“王上,这件事是否请示太后。”</p>

    赵王丹联齐击秦,收复疆土,太过膨胀。此刻,赵王丹才恍然醒悟过来,赵国的国政是由母后主政。这些文臣不愿献计,武将不愿授命,实乃是没有太后发话。然,赵太后身子渐差,也没精力处理国政,故而在后宫静养。于是,赵王丹、平原君、平阳君、左司寇等人,一起来到赵太后寝宫。</p>

    赵太后精力不济,精神萎靡,坐在软塌上闭目养神。近臣来到赵太后跟前,轻声喊道:“太后,王上、平阳君、平原君等诸位大臣来了。”</p>

    赵太后闻言,睁开疲惫的双眼问道:“我国又出什么事了。”</p>

    近臣道:“燕国出兵伐我。”</p>

    “什么。”赵太后闻言,猛烈咳嗽道:“我们好不容易击退了秦国。燕国又出兵伐我。我想清静一会都不行。”</p>

    近臣道:“太后,王上和大臣都等着呢?”</p>

    “去吧!喊他们进来。”燕国伐赵,这是大事。赵太后虽精力不济,也要支撑病体处理国政。</p>

    赵太后见了众人,寒暄了几句,直接切入主题,问道:“燕国来犯,你们打算怎么办。”</p>

    赵王丹率先道:“母后,孩儿认为应该以武制武。对待燕国,我们应该与之一战。”</p>

    赵太后显然对王儿这句话感到不满意,也没急着回答,反问道:“王儿觉得武力能够解决问题,我们应该以何人为将,北伐燕国。”</p>

    赵王丹想了想,脑海深处涌现出一个人,问道:“廉颇如何。”</p>

    平原君见赵太后的眼神看着他,询问他的意见,忙道:“王上,廉颇在西境,防备秦国。”</p>

    赵王丹见廉颇不能调动,又想到一人,“乐乘呢?”</p>

    平阳君道:“乐乘和燕国昌国君乐间是同族之人。让他为将,北伐燕国,恐怕不会为我国竭尽全力。”</p>

    赵禹提议道:“楼昌如何。”</p>

    平原君摇头道:“楼昌在雁门郡。”</p>

    赵王丹又道:“许历呢?”</p>

    平原君道:“许历在代郡阻击燕军。”</p>

    赵王丹见提了这么多善战之人,因故不能为将,北伐燕国,急道:“我国朝堂之上,难不成没有能为将之人。”</p>

    赵太后也道:“先王在世时,我们屡抗强秦而不落败,征战诸侯,扬国威于天下。先王走了,怎会一个能打的武将都没有。赵国竟然会如此颓败。”</p>

    平原君可没有赵太后那么悲观,答道:“太后,赵国人才济济,武风强盛。先王虽走,但国力尚存。今,蔺相如、马服君、廉颇皆在,我国国力也不弱。”</p>

    赵太后也觉得奇怪,善战之人虽年迈,但仍在,为何连一个能为将,伐燕的人都没有。难不成是这些功勋卓越的文成武将,看不起她这个糟老婆子,还有年轻气盛的赵王丹。赵太后调温和地问道:“那怎么,没人能够与燕将一战。”</p>

    “能打的人是有的。但能与燕将对战的人,倒是不多。”平原君续道:“燕将荣蚠乃宋国亡国之人,却因战功赫赫,燕王以地封之为高阳君。此人作战勇猛,非一般武将能比之。”</p>

    赵太后听懂了他话中的意思,淡淡地道:“如此说来,没有人能够为将,与之一战。”</p>

    “太后,臣举荐蔺相如。”平阳君见赵太后提起了文有蔺相如、武有廉颇,这二位是先王的左膀右臂,力压诸侯。廉颇防备秦国,不能调动。那么蔺相如德高望重伐燕是没有问题。</p>

    “蔺相如老了,也在为先王守灵。”赵太后与蔺相如也有些交情,对他的能力更是认可。但赵太后也不得不考虑一个问题,那就是蔺相如垂垂老矣,虽有报国之心,却精力不济。</p>

    左司寇赵禹举荐道:“太后,臣举荐马服君。”</p>

    平原君忙道:“马服君阏与一战,破了秦国不败的神话,也换来秦、赵两国十几年和平。他是我国的镇国之神,决不能轻易调动。我们用马服君伐燕,乃大材小用。今,马服君年事已高,与燕将对战,若有不测,岂不是毁了马服君之威。”</p>

    赵王丹见燕国欺负在头上,却没有领兵作战之人,压不住心中的不悦,问道:“我国还有谁,能与之对战。”</p>

    平阳君想了想,也觉得蔺相如和马服君不能胜任伐燕的重任,又举荐道:“太后,不如请望诸君乐毅出山。”</p>

    赵王丹见有了合适的人选,兴奋道:“望诸君何在。”</p>

    平原君道:“王上莫非忘了。燕惠王猜忌乐毅,换将骑劫,燕国伐齐大业落空。乐毅亡赵,被先王封为望诸君。乐毅为燕、赵两国和平奔走。六年前,燕惠王甍逝之后,望诸君选择归隐。先王曾派人多次寻找,都没有找到望诸君的踪迹。”</p>

    赵王丹见赵国能打的人,老的老,死的死,隐居的隐居,或者身居要地,无法调动。赵太后见王儿性子太急,做事一点都不沉稳,训话道:“征伐之事,牵一发动全身。王儿身为一国之君,理应考虑周全,不能意气用事。”</p>

    赵王丹强压住心中的不悦,恭敬道:“母后之言,孩儿铭记于心。”</p>

    赵太后见自己的王儿还听得进去,又多说了几句,“武力能够扬威诸侯,但不能恩德四海。当年的魏国,建立首霸,征伐诸侯。如今的魏国,又如何。齐威王、齐宣王、齐闵王又是何其英雄,又如何。楚国一国之力抵抗中原诸侯,不可不强大,又是如何。”</p>

    赵太后换了一口气,续道:“忘战必危,好战必亡。这八个字,你要牢牢记住。”</p>

    赵王丹道:“喏。”</p>

    赵太后见平原君语欲言又止,想必是有话说,但有所顾忌,又不敢和盘托出。赵太后深领其意,调调略显疲惫地道:“王儿、平原君留下来。”</p>

    平阳君、左司寇等人,见太后有驱逐大臣之意,行礼告退。</p>

    赵太后见这座大殿就只有她、赵王丹和平原君三人,再无其他人。赵太后心里有话,也不藏着,看着平原君问道:“平原君,你可有推荐之人。”</p>

    平原君见赵太后看穿了自己内心的想法,恭顺道:“臣,心中倒是有一个人选。”</p>

    赵王丹问道:“何人。”</p>

    平原君道:“这个人,刚为我国立下大功。”</p>

    赵太后道:“你说的是安平君。”</p>

    “正是。”平原君含笑道:“安平君之名,传遍燕国。能够对付燕国,自然是他。”</p>

    赵王丹抱怨道:“安平君已经归国,他是齐人,怎会为我国抵挡燕国。”</p>

    赵太后也觉得王儿说得不错,问道:“是啊!安平君岂会为了我们抵抗燕国。”</p>

    平原君早有准备,也想好了应答之策,“我们不妨效仿燕国,以城邑送给齐国,与齐王达成协议,换取安平君为将,攻伐燕国。”</p>

    赵王丹沉吟少许,否定道:“我们以地换将,诸臣皆有怨言。”</p>

    平原君道:“王上只要答应以地换将,剩下的事就交给臣去做。”</p>

    赵太后也认为平原君这个法子,的确不错。平原君不当着大臣的面说出口,想必是另有隐情,问道:“平原君早就想好了,为何现在才说。”</p>

    平原君大方道:“太后看穿了我的心意,我也不隐瞒了。”</p>

    赵太后见他够爽快,问道:“赵国武将并不少,你以地换将,朝臣得知,会怨声载道。”</p>

    平原君眸色平静道:“这些,我知道。”</p>

    赵太后温言道:“你知道,为何还要这么做。”</p>

    “我这么做,也是为了太后考虑。”</p>

    “为我考虑。”</p>

    “燕国南下伐我,我国举兵抵抗,燕、赵两国就会彻底交恶。燕王胜,自然大喜。若燕王输了,必会不服,又会导致燕、赵全面开战。燕王也会将怒气发泄在燕后身上。燕后在燕国的地位就不保了。”</p>

    赵太后闻言,沉默了良久,也想了很多。赵太后自然不想因为两国的战事,害了苦命女儿的性命。可,燕国出兵南下,若不抵抗,也会辱了国威。秦国伐赵,她已经将最爱的儿子长安君送去了齐国。燕国伐赵,处理不好,就会失去一个女儿。亲情和家国又一次摆在了赵太后的面前。</p>

    正所谓,身在君王家,家与国,难能共存。</p>

    赵太后见平原君信心十足,想必是有办法化解这个难题,问道:“平原君能为我考虑,想必也有办法退燕,保全燕后。”</p>

    平原君语调慢慢道:“燕国以宋人为将,来者不善。我们若用本国将领,只会升级战事,加大燕、赵两国的仇恨。燕国伐我,不是为了亡我,而是因为先王插手燕国内政,燕王心中有怒。对待燕国,我们以震慑为主,令其退兵。”</p>

    “你说的倒也不错。能让燕国害怕的人,也只有安平君。”赵太后语调平稳道:“安平君,不仅名动诸侯,也是燕国的噩梦。我们以安平君为将,既可以缓解燕、赵两国的矛盾,同时也能解了国难,还能有效的震慑燕国南下,令其退兵。”</p>

    平原君见太后想得比自己还要深远,恭维道:“太后所言,正是臣所想。”</p>

    赵太后问道:“平原君打算以何地,换取安平君。”</p>

    平原君见太后答应换将之举,忙道:“济东三城。”</p>

    赵太后怔了少许,问道:“这会不会牺牲太大了。以这么多城池,换取安平君伐燕,这样值得吗?”</p>

    “我们以安平君一人,震慑燕国,保持燕、赵数十年和平。还能与齐国交好。从长远考虑,很合算。”平原君又道:“我们不以巨大的诱饵,齐王又怎会答应换将。再者,我们失去的土地,还可以从燕国哪里得到补偿。”</p>

    “好吧!平原君之计,我答应了。”赵太后又道:“安平君是齐国的柱石,齐王会让他来赵吗?”</p>

    平原君道:“太后放心,臣有主意。臣相信,安平君定会来赵。”</p>

    赵太后相信平原君的能力,放手道:“好吧!这件事,我就交给你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