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小说 www.jinghezhi.com,最快更新甸甸文集 !
少年时代就听郭建光在沙家浜里唱道:“朝霞映在阳澄湖上”郭建光唱的时候,表情非常自豪,左手叉在腰上,右手往右前方扬上去,能让人感觉到湖面上波光鳞鳞,如同万金俱烁。湖岸上有芦花摇曳着,有鸟儿飞翔着。一直以为郭建光唱的“阳澄湖”是虚构的,后来才知道确实有个阳澄湖,当然,这个阳澄湖的名气不是靠郭建光唱出来的,而是被大闸蟹带出来的。
每一个菊花飘香的季节,阳澄湖大闸蟹的爪子似乎铺张得比菊花的花瓣还优雅。每年的秋季,一些大宾馆门口,就会悬挂出“阳澄湖大闸蟹”的横幅。第一次吃大闸蟹是在上海,朋友请我吃螃蟹,特地告诉我:“这是阳澄湖的大闸蟹。”我说:“阳澄湖的螃蟹与众不同?”朋友向我介绍了大闸蟹的四大特点:青背、白肚、黄毛、金爪。不过,大闸蟹的出名倒不是因为它的表面颜色,而是因为它的个大、肉嫩、味鲜。道听途说总为虚,入口一尝才是真。记得那次吃大闸时,餐桌上备有专门的吃蟹工具。因了以前吃螃蟹都是手嘴并用的,没有用过此等专门工具,故等着朋友做示范。只见她捏起一把小锤子似的东西,在蟹身上轻轻敲打,然后精心剥肉,剥不出,便用牙签似的什么工具往蟹身里那么一挑,就有一块白花花的蟹肉跟出来,往桌上的姜酣调料里一蘸,再慢慢地放进嘴里,细嚼慢品,如尝珍馐。我就学她的样子,先敲后剥旋即挑肉蘸料入口,方知阳澄湖大闸蟹果然不负盛誉!原先读过一句诗:未识阳澄愧对目,不食螃蟹辜负腹。觉得文人矫情,诗人多情。不就几只螃蟹么,难不成还去写诗夸张一番?待到亲口尝过之后,方知那位写诗的仁兄不愧是位美食家。
阳澄湖,大闸蟹,本就闻名,其后又多了一个“巴城镇”而且已经成了“大闸蟹”的代名词了!巴城这个地名,让人情不自禁地想起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就像喝酒时,总会想起第一个做出老酒的人杜康一样。鲁迅先生说过:第一食蟹者为天下勇敢之最。这个第一个吃螃蟹的人许多人知道,也有许多人不知道,此君名叫巴解。据说,巴解生活的时代,螃蟹不叫螃蟹,而叫“夹人虫。”因为它有两个大螯,爱夹人的手指头或别的什么可以夹的地方,一夹就不放螯,故人称“夹人虫。”此虫可怕,袭禾伤人,百姓畏若虎狼。大禹治水时,夹人虫多至成灾。人一入水,深受夹人虫之苦。那时,巴解做着治水的督工。有一晚,营地举火照明,突然,夹人虫若紫云压城,朝光亮蜂涌而至。众皆大骇,一时逃避不及,被螯伤多人。巴解设法除害,筑城挖濠,灌进沸水,燃起火炬照明。夹人虫一见有亮光,皆纷纷奔到濠沟里,均被烫死。巴解眼看着夹人虫成群结队地跳进濠沟,渐渐地在沸水中变了颜色,甲壳彤红,溢香诱涎,勾起巴解的食欲,但看看此物好生可怕,坚壳硬钳的,不敢立即动它。终因敌不住那股诱人的香味,尝了起来,大觉味美无比,越尝越想吃。众人见他吃得如此之香,便也争相取食,于是乎,害人虫遂变成天下珍肴矣!后人为纪念这个勇敢的巴解,遂将解字压于虫字之上,称夹人虫为“蟹”
传说终归是传说,为了让一件事或一个人成为传说,总得要有一些牵强的成份在里头,这样,人们传说起来,真真假假地便有了意趣。譬方说,在巴城镇吃大闸蟹,听着这个有趣的传说,就会把这一顿蟹宴吃得更为有趣。
蟹的历史悠久,古人比今人有雅兴,闲时非但吃蟹,还有时间用来做蟹的文章。宋代的傅肱就写过一本书,叫做蟹经。没过多久,高似孙在他的蟹经基础上,又写出了一部蟹谱。这两部书可以说是我国最早的关于螃蟹的专著了。既然是专著,那必定有讲究了,蟹的名称就多起来,像“持蟹供”、“尤可餐”、“洗手蟹”、“酒蟹”、“解生”、“醉蟹”、“糖蟹”、“蟹酿橙”、“蝤蛑蟹”等等,还有由蟹延伸开来的食品如“蟹包”、“蝤蛑馄饨”、“炒蟹”等。当然,像他们这样专门来做蟹的学术专著的人毕竟在少数,不过,赏蟹、品蟹、读蟹、咏蟹的文人颇多,尤其是咏蟹诗留下来为数不少。黄山谷有诗曰:一腹金相玉质,两螯明月秋江。瞧瞧,一句诗,就把那横行霸道的家伙,弄得没有了野民之霸气,只剩下王者之大气。
黄山谷的这句诗用到什么螃蟹身上都合适。那有没有人专门写阳澄湖大闸蟹的诗呢?自然是有的。如“螯封嫩玉双双满,壳凸红脂块块青。”蟹黄呈桔红色,脂膏是白玉色的,蟹肉看上去洁白细嫩,无论其色、其味,还是其香,没有其他任何螃蟹可以匹敌。章太炎夫人汤国梨女士品尝了阳澄湖大闸蟹之后,有诗说道:“不是阳澄湖蟹好,此生何必在苏州。”话是说得天真了一些,但仔细想起来,也不无道理。人若尝过此物,谁又能忘却那细嫩的鲜美之味呢!
阳澄湖的大闸蟹年年都吃。惭愧的是,到目前为止,我尚未去过阳澄湖,按照那句老诗说起来,真是“未识阳澄愧对目”了。所幸,我已尝过多次大闸蟹,总算没有随随便便辜负了腹!如果此生既能“识了阳澄无愧于目”又能“食过螃蟹无愧于腹”那是再美不过了。不过,这样的愿望实在是太小太小了,也许不久的某一天,我会偷取浮生三两日,悠悠闲闲地坐在阳澄湖畔,像郭建光一样自豪地唱起来:“朝霞映在阳澄湖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