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小说 www.jinghezhi.com,最快更新答案随着枫叶飘文集 !
论语泰伯“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的断句,历来聚讼纷纭,影响最大的两种为:
1、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2、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断句不同,含义大相径庭,笔墨官司打个不休。从语义、语法角度考量,两种断句都有其合理性,都能自圆其说。在此情况下,不妨以孔子的一贯思想作为参照,采取与之相符的断句,应该更可靠些。
按第一种断句,意思是“民众可以让他们照着我们的指引走,不可以让他们知道为什么”则孔子颇有“愚民”之嫌。但纵观论语,很难说这符合孔子的言行。一个明显的例证是子路篇的“以不教民战,是为弃之”即驱使没有受过训练的民众作战,那就是抛弃他们,反过来说便是要“教民”这是孔子的一贯主张,翻开论语,例子不胜枚举。同样出自子路篇的,还有孔子与冉有的对话,表述了孔子先“富之”后“教之”的观点。我们大可质疑这一排序,但必须承认孔子并不主张“愚民”即“不可使知之”而主张“教民”为政篇说得更清楚:“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这里无疑包含着“教民”的思想,在孔子看来,仅仅用刑罚治民,而以仁德感化,是不行的,会造成民众的“无耻”
所以,倘若以符合孔子整体思想作为参照“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更胜一筹。李泽厚先生却认为,如此断句是硬用“民主”比附孔子。我不敢苟同。“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并非现代观念上的民主。孔子的“教民”看重“君子”的作用,颜渊篇说:“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论语中的“君子”一侧重指有位者、执政者,一侧重指品德高尚者,有德者,这里当作前者,和“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行”的意思差不多,强调有位者的表率作用。不过论语更时常在“有德者”的意义上使用“君子”一词,并着重强调他们的表率作用。我们也大可质疑孔子的这种“偏爱”但不能由此得出他主张“愚民”
退一步讲,即便采用第一种断句,也不应看成孔子的一贯主张。我们应整体把握孔子的思想“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显然与其“教民”的思想不符,推而广之,与儒家学说也不符。大学开宗明义地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亲民”就是“新民”、“使民新”自是“教民”而非“愚民”依我的愚见“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甚至可以用佛学的“自觉”“觉他”“觉行圆满”相对应,哪有“愚民”的意思?何况,我们已无法了解孔子说这番话的背景,难以确解。因此,窃以为取“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的断句比较妥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