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小说 > 点燃心灯文集 > 如何修忍辱开启慈悲心

如何修忍辱开启慈悲心

精华小说 www.jinghezhi.com,最快更新点燃心灯文集 !

    师父大智慧慈悲:

    忍辱和慈悲是出家人的本分,但怎样修忍辱和开启慈悲心,是很重要的人生课题。师父抓住了重点,就抓住了僧团的命脉。在管理方面、修学方面,大家就有了自觉性,在处理人事物方面就有了方向。不会先想到我个人的立场,应先想到别人、僧团的立场,这样才与忍辱慈悲相应。

    每个人都有忍辱的心,就会充满慈悲的爱力,而整个僧团内在所显现的是一股正气、正念,外在所展现的就是和合的僧团。这一起点,这一目标的背后就是大智慧的力量。因为你掌握了心,一切都从心开始,就像一个人点一盏灯可以照亮一个角落,那光芒是微弱的。如果每个人都点一盏灯,那将是千盏灯、万盏灯,就会照亮世界的每一个角落,让黑暗变成光明。那力量是无穷尽的,如果能点燃心中那盏不灭的灯,就会照亮无边法界、融入光明海中。那智慧和慈悲的力量是无尽的,就像一滴水融入了大海,它找到了自己的心灵故乡。

    前提是了解忍辱是什么,之后怎样下手修忍辱,要抓住重点,有了方向,就不会走错路。有一首偈颂说得很好:

    忍辱第一道,佛说无为最。

    出家恼他人,不名为沙门。

    这一偈颂已经表达了忍辱的本意,忍辱是进入修道中的第一门径。如果不能忍辱就谈不上是一个出家人,所以要知道其重要性及价值。该如何去奠定基础,是不可忽略的。要时时提起观照的心,明理之后,要假借境缘下一番苦工才行。古人云:不经一番寒彻骨,那得梅花扑鼻香。

    所以我深信感恩师傅,给我这次心灵成长的机会,让我能够在内心深处去真正体悟忍辱与慈悲。其实增上缘是很重要的。记得我看过一盘光碟,有一段是这样描述的:观音菩萨因救度众生,把净瓶里的甘露水用完了,只得回山中修炼。善财童子想我要帮助菩萨,他便偷偷地去把净瓶拿去灌了一点南海之水,便又放回原处。第二天观音菩萨一看,净瓶的甘露长满了,觉得很不可思议。所以说增上缘是很重要的,也许一句话、一件事,都会因某种因缘而触动你的内心,从而改变一生、受用一生。

    所以师傅能这样让其发挥,也是促进修行的一种方法,也是一种教育的方法,再深层来讲就是开启智慧之门。如果一切都能按照轨道走去,就不必费尽此心思,而自然成就。

    忍辱度嗔恚,忍辱有三种:第一是生忍,即是忍受别人的怨恨、诽谤、恶骂、加害,不生嗔心,都能以慈悲心肠去感化他。第二是法忍。能忍风吹、雨打、饥饿、寒冷、炎热等事都能安然忍受。第三是无生法忍,即是对于圣教所说的苦空、无常、无我的真理,能坚信仰而不着相。

    忍辱有事修和理修,这两种是相对着相与不着相而言的。

    事修即是所作所为的善法皆念念在心,便是著相而修了,这样叫做事修,是修世间善法,可得世间善报,是不能出三界的。理修是指所作所为的善法,以三轮体空作观不著人我,法相事,是名为理修。这是出世间法,无相所修的善法,能够出三界、了生死、证涅槃。

    忍辱就是心承受的能力有多少,而你的心量就有多少。其实忍辱就是体现在生活的点滴之中。忍辱要从何处下手,当然要从心开始,如果忍辱是表面的,那样心里的贪嗔痴会不断,烦恼就会不断。但初入手者都能这样在境界上忍下来、不发火就算不错了。但虽然忍下来了,其实内心充满了不满和患得患失,过后还会放不下,下次见到这个人还会讨厌的要命。内心一直在挣扎、作斗争,这样的忍会忍出病来的,这是一种死忍,发不出慈悲心来的。

    所谓忍辱是一点一滴积累来的,其实这也是方便说,在本性没有发挥作用之前,所以还要多训练这颗心,训练久了,慢慢本性就自然显露,那是在对境界时,就会自然面对了。

    进一步来讲,要明白并真正地去认识忍辱的态度合心是什么。忍辱是修行入道的一个门径,如果没有忍辱的心那就是嗔恚,有嗔恚就会与三恶道相应。所以心要柔软,要以正确的态度去对待。忍辱是菩萨行,合心是一种超越。

    因为忍辱已经包括了六度在里面,是相通相融的。忍辱第一,里面包括了持戒‘禅定’布施‘精进’般若‘,忍辱不是一个单单忍辱就能忍下来的。

    忍字头上的一把刀是割在心上的,所以需要太多的助缘来成就忍辱。如果没有忍辱就是自私自利,顺我就高兴,逆我就起嗔恚。所以根本想不到别人,而想的就是自己。却没有一点慈悲心。菩萨的慈悲是不为自己求安乐,但为众生得离苦。发心广大,无缘大慈,同体大悲,菩萨行六度、万行是众生无法体会的境界。

    最上一步忍辱需要达到空性跟无相,否则是忍不下来。再怎样忍都是有相跟执着。所以那是一种控制的忍辱,并不是出自真心。真正的忍辱是达到三轮体空的境界,无我、人、众生、寿者相,根本就没有一个东西需要忍。能忍者,所忍的对象,所忍的某种人和事物,谓之“三轮”忍辱后,此三轮相不存于心,叫做三轮体空。三轮体空亦是观照的功夫,观到三者的本性与性质皆无所得,所以能达到三轮体空的无相之境,才能证得无量的自性、功德。如果执着三轮,就不是真正忍辱的含义,所以永嘉大师有一首证道歌说得好:布施持戒生天福,有如仰箭射虚空,不能超越轮回,只有无相修行才能达到忍辱的本性。

    印光大师开示说:忍人所不能忍,行人所不能行,这句话念起来很顺口,可做起来就很难。那是具有一定境界的,所以要下真功夫,否则是在骗别人,却骗不了自己。

    金刚经云:佛前世为忍辱仙人,歌利王割截忍辱仙人的四肢,仙人没有动一念的嗔心,反而生起大慈悲心,说:“将来我成佛一定先度你。”这是具有一定功夫。其实忍辱与慈悲是不二的,在忍辱的当下就已经与慈悲心相应了,不须在向外寻觅。但忍辱是开启慈悲心的重要基础。

    慈悲人人本具,但怎样开启慈悲心是很重要的,首先要发广大的慈悲心,这样有了目标,就从生活的一点一滴去做起。慈悲心就会慢慢扩展,随着自己的能力,尽心尽力去对待每一件事物。出发点不要想着我的利益,慈悲心自然就会升起,慈能予乐,悲能拔苦。

    爱的升华为博爱,博爱升华为慈悲,慈悲升华为大慈大悲,每一个阶段有一定的付出,才能不断的升华。

    慈悲是具有平等的,因能引发大智慧,万物同一体性,是无二无别的。如果分别、执著是障碍身心的,是发不起出慈悲心的。慈悲心也包括了六度、万行在里面,这也是成就福慧具足佛果的前提条件。所以培养慈悲心是很重要的,还要时时观照这颗心,对一切有情无情都要用慈悲心去对待,这也需要达到空性和无相的,才能圆满慈悲心。

    当你发起对有情无情的慈悲心,其实你与万物是不二的,万法回归自性,一切都是你本性所显现的。性相不二,又何来慈悲呢,又怎样不是慈悲呢?

    忍辱和慈悲是本性具足的,如果用意识心去分别、去执着,那与道越来越远,只有放下当下,才是永恒的真理,道不从心外寻,觅心了不可得。

    最后用一首偈颂来做结语:

    佛法清静来皈投,忍辱行门般若蜜。

    唤醒悲心利人天,感恩一切成就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