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小说 > 赤土黄梅文集 > 卖没郎

卖没郎

精华小说 www.jinghezhi.com,最快更新赤土黄梅文集 !

    买油郎不是买油郎,他不是宋朝在汴京买油,独占第一名妓美娘的秦重。他只是我们那江北镇上的一个孤儿。他四岁死了爹妈,生活无着落,得到堂伯父接济,才得以活命。堂伯父家里孩子也很多,家里过日子也是捉襟见肘的,十岁以上的男伢、六岁以上的女伢才有一人一套衣服穿,十岁以下,二、三个伢共一套衣服。所以有大的穿,就没有小的穿。买油郎十岁以前,夏天和秋天那是寸纱不穿的。

    他的伯父为了养活一家人,临街开了一个油条铺。

    那时候,镇上的穷人多,很少有人清早就买油条过早。所以伯父做出的油条还要人用提篮提着,满街去叫卖。

    买油郎打从六岁就开始为伯父卖油条。他提着半提篮油条,满街叫卖,他那时发音不全,奶声奶气的,叫:“卖油(条)郎卖油(条)郎”伯母见他赤身裸体,有时腾出空就追出来他在腰间系条抹布,抹布遮住前面的却没有遮住后面的,有时忙,抽不出空,也就任他。他的两大屁股瓣子总是在外面裸露着,晒的黑不溜秋的。

    他那一身就让日头晒得黝黑,连那人生的命根子也像小酒壶上了一层釉,,镇上的人开玩笑说他是黑到根本上了。

    有一回,他又提了小半提篮油条在街上叫卖:“卖油(条)郎卖油(条)郎”有位戴礼帽,穿长褂的先生劈面走过来,见他的小鸡鸡蛋裸露在外面,便讪讪地笑他说:“哟!卖油(条)郎的,你好大的本钱哪!”

    卖油郎歪着小脑瓜听不明白这先生说话的意思,但知道是在讥笑他。便说:“先生,这点本钱也值、值得你夸?还、还不够你几口吃、吃了!”

    弄得那先生好不尴尬。

    街上人听了,传扬开来,便成了一个笑料。人们都在夸卖油郎人小鬼大,机灵善变“打小吵吵,长大了了。”将来必定是个人物。

    伯父做了油条有卖油郎沿街去叫卖,也就不愁卖不完留下陈货,铺里的生意也日渐好起来。

    卖油郎在沿街叫卖中渐渐长大了。

    他十一二岁就开始跟伯父打下手,十五岁能把伯父的白案面点都做下来。

    正赶上刘邓大军南下,后来又逢全国解放,伯父的生意渐好,小赚了一点钱,伯父就把原先典押出去的几亩田赎买回来。刚赎买回来不久,就遇上土改运动,伯父按乡下的土地至多只能划上一个上中农成分,但是,有人捡举,说伯父是个剥削者。

    问剥削哪个?那人说,就是他家那个卖油郎。打小儿就要他提提篮上街卖油条,连衣服都不给他穿!

    工作组一调查,这些都是事实。既是事实,就把伯父家的成分划成了富农,富农就属管制对象。卖油郎那时已经十五、六岁,正赶上当民兵的年龄,人们动员他揭发斗争他的伯父。他说,他养我小哩,我从小没了爹妈,没有他们,我连能活不活命都不知道!人说,你不想跟共产党走吗?他说,我能不跟共产党走吗?咱是穷人穷人依靠共产党!人听了他的话笑了,说,亏你还是穷人哩,尽为地主富农说话,他养活你,他不是为了剥削你吗!于是一番开道启发,他的思想开了窍,他于是斗争了他大伯。

    于是镇上的人说,外来的喜鹊养不家。你看这卖油郎,当年不是他大伯不饿死也得冻死个吊的。把他养大了,手艺也学成了,就成了白眼狼了。

    这话卖油郎都听在耳朵里,后来,伯父受了管制劳动,他心里难过,就想自己远走高飞算了,眼不见心不烦。于是抗美援朝,他当了兵,他想上前线打仗,可是当兵的要吃饭,他做得一手好白案,在部队上让他干炊事。他一条扁担捉了仨俘虏,成了全军的英雄,也是全镇引以为骄傲的人物儿。他从班长,排长,一直干到后勤部长。

    正巧赶上改革开放,百万大裁军,卖油郎是个副师级干部,要进军队干部休养所,在干休所休息,他不习惯,一辈子动惯了腿脚的人,乍一停下来,闷得慌,想起了老家,便回家乡看一看,这一看,不打紧,看到大伯还在,七十多岁的人,还在起早摸黑做面点挣钱养活自己。心想:这么多年伯父不容易,如今老都老了,还要靠着双手劳动养活自己。

    这是个报恩的机会。他想把大伯接到军队休干所跟自己一同住。可是大伯说什么也不肯。卖油郎回休干所就给他寄钱,一个月寄四十。上个世纪八十年代,这是一笔不小的数目,够他大伯一个人吃烟、喝酒、打小牌,兼顾小病小痛请医生看病都够了。

    街上的上了年岁的人都知道了这事儿,人说:“卖油郎年纪大了才变得有良知了,总算大伯当年没白白牵带他一把。”也有人说:“卖油郎是军队的中高级干部,以前坚持阶级立场。讲阶级斗争观点,是正确的。现在不讲阶级斗争了,他开始眷顾他大伯,也没有错。”

    也有人不以为然地说:“当年,他怕影响前程,说好听是前程,说不好听了,还不是为了生存。”

    还有人说:“过去,那社会兵荒马乱,人吃人,卖油郎爹妈死的早,孤儿一个,有人帮助牵扯着,不致冻死饿死就不错。当年,谁家的孩子从小不是种田,就是学艺,那种年月生存下去就已经不错!”

    镇上的人围绕这件事争论了很久。

    只有大伯说一句话,人们便再不说什么了。大伯说:“伢一生命苦,奔个前程也不易!”

    虽然,伯父每月都按时收到卖油郎寄给他的钱,可是他并没有收摊歇业。镇上,每日吃早餐的人多,他的面点生意还在做。不久,卖油郎又回到镇上,他见伯父不听劝,心想老人要做必定有他自己的想法,也就不再劝伯父休息,每天,伯父起床,他跟着起床,为伯父生了炉子,坐上锅,添上油。伯父扯面,他就当下手,执筷子在油锅拨油条。街上一大早,数他们的早点摊前最热闹。

    他在大伯身边,一干就是几年。大伯过世了,人们以为这回他该收摊子了,可是他留下的早点摊他还在继续经营,在人们都很奇怪的时候,他突然跟当地政府提出要建一个福利院,福利院主要收容孤残儿童和孤寡老人。

    福利院成立以后,卖油郎当了孤儿院院长。

    由于他在救助弱势群体上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当地电视台记者蜂拥而来地采访他,他对着电视镜头总有一句人们熟知的口头禅:“我是个孤儿,人民养育了我,党教育了我,我是怀着一颗报恩的心来发挥我的余热。”

    镇上,有年老的人对他说的某些话有点担心,什么话?就是那句:人民养育了我大家都狐疑地问:“他大伯能是人民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