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小说 www.jinghezhi.com,最快更新伪钞帝国 !
“热爱祖国,热爱人民,拥护吴王……
“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吴军军营中,响起了朗朗之声,每天士兵们早起后、晚睡前,都要背诵一遍《李卫国语录》和《吴军军规条例》。
如今,随着几十万原太平军将士加入吴军,自然也躲不过的,于是新一轮的洗脑工作开始了。
想要彻底消化这几十万太平军降兵,至少需要三个月甚至几年时间。
趁着这段时间,李卫国将精力转向了经济和民生。
随着李卫国彻底掌控江南八省,除了江南省和浙江省之外,其他六省的经济相对差距太大,尤其是江西省,因为太平天国战乱缘故,是江南八省中最贫穷的。不但是经济最弱,民生也最差,需要李卫国耗费大量财力和人力来恢复。
为此,李卫国令吴王府财政部拨款一百万人民币用于江西省战后重建,安抚当地百姓,使他们尽快从太平天国的毒害中挣脱出来,回到祖国大家庭之中,修复战争创伤。
而李卫国制定的新政,也开始从江南省、浙江省向其他六省推行,鼓励工商业发展、鼓励农耕、鼓励教育等。
在税负方面,江南八省取消了大量的赋税,其中最大的两项赋税便是农业税和厘金。农民本来就贫穷,还要加征各种赋税,将加剧贫富差距,所以李卫国直接取消了所有农业税,这一政令瞬间令江南八省的一亿多农民欢喜鼓舞,对李卫国的拥护程度达到空前。
另一项厘金税是清政府为了镇压太平天国而设立的特别赋税,是一项沉重的负担,几乎压得士绅、商人、地主喘不过来气,因为这个厘金没有明确规定数额和百分比。完全就是逼捐,强迫交钱,很多本来殷富的家庭都被这个厘金连累破产了。大鱼被吃成了小鱼,小鱼被吃成了虾米。虾米最后家破人亡。
而厘金制度在李卫国治下的江南省和浙江省却一直没有执行过,因为当初李卫国并不缺钱扩充军备,用各种借口不向朝廷缴税,所以令江南省和浙江省的百姓不受厘金之害,使得百姓们生活安定富足。
可其他地方的老百姓就苦了,清军打仗缺钱,只能在厘金上盘剥老百姓,吃完东边大户吃西边。直到把大户人家吃垮。而太平天国更缺德,圣库制度直接把所以老百姓的钱财全部充公了。
因此,当江南其他六省老百姓得知不用再缴纳厘金税时,纷纷奔走欢呼庆祝,感谢李卫国的大恩大德。
凡事就怕对比,李卫国控制下的江南八省取消了厘金制度,但其他清军控制的省份却依然没有取消厘金,甚至变本加厉,尤其是奕欣的八旗军、曾国藩的楚军(原湘军)、李鸿章的燕军(原淮军),都在大规模扩充军备。令老百姓更加苦不堪言。
跟北方各省的老百姓相比,南方各省的老百姓显然要幸福多了,于是他们更加感激李卫国了。
一时间。李卫国的声望如日中天,深受拥戴。
李卫国有了江南八省,治下人口达到9800万,其中95%是农民,依然以耕种为主要谋生手段。李卫国除了免除农业税帮助这些农民之外,他暂时没有调整工农商产业结构,因为此时的吴军总兵力已经达到一百万人,遇到了一个新的问题,那就是粮食问题。
因为战争的缘故。各省的粮食都紧缺,大量农民为躲避战乱四处漂泊。令土地荒芜,粮食锐减。
尽管李卫国手中资金充裕。可以花高价从海外购买,但一百万大军的粮食供应也是个天文数字,以前只需要建立一两座大型粮仓就行了,如今必须得建立几十座甚至上百座大型粮仓才能确保吴军的战备要求。
这样一来,为了解决粮食问题,李卫国需要尽快恢复各省的农业,同时还得大规模提供粮食产量。
这个年代没有杂交水稻等高产粮食种子,不论是水田还是旱田,产量都非常低,每亩产量不足21世纪时的十分之一,想要提升粮食产量只能扩大耕作面积。
显然,太平天国一战令全国人口锐减两亿,1864年的大清帝国人口只有2.1亿,李卫国治下人口虽然占了近一半达到9800万,但分部十分不均匀,江南省和浙江省因为有强大的吴军镇守,相对安定,十几年来南方各地因战乱大量迁入人口,如今高达5000千万,而受太平天国战乱影响最深的江西省人口不足五百万,相差十倍之多。
李卫国本想从江南省和浙江省迁移一部分老百姓补充江西省人口,可最终他派人调查一下民情发现老百姓根本不愿意,于是只好作罢。
不能从人口上下手,李卫国自能想办法提升农田的亩产量了。
尽管李卫国已经指派一批农业科学家进行杂交水稻等高产粮食的配种研发工作了,但短期内是不能指望的,而提升亩产量的手段便剩下了化肥一途。
好在李卫国有先见之明,早在十年前成立江湾工业区时,第一批工厂中就包括了化肥厂。当时江南省的老百姓都用农家肥,用不起化肥,李卫国也是准备利用化肥厂来掩盖吙药厂生产目标的。
当初的高成本,是因为化肥中的重要原理硝酸盐需要从智利进口,这年代没有百万吨大型货船,运输成本高,进口关税也高,导致最终江湾化肥厂生产出来的化肥成本高,老百姓用不起。
但如今十年之后,在科学院的巴尼特和惠更斯两位院士的帮助下,在李卫国的“神指点”下,利用空气来提出氮的设备最终研制成功并投产使用,使得江湾化肥厂不用再从智利进口昂贵的硝酸盐了,直接就可以用工业氮气来合成氮肥,甚至火药厂所需的硝酸原料也一并解决了,这两个巨大的用途令成本迅速降低。
不过老百姓还是不太习惯买化肥种地。尽管化肥的价格已经降到了老百姓可以承受的范围内。
于是李卫国想出办法,扩大化肥厂的生产规模,一开始先用财政拨款来支付化肥生产费用。免费发放给农民使用,如此持续几年。当农民发现化肥可以明显提高粮食产量时,意识到化肥的重要性时,再将化肥按正常价格销售,一切都好水到渠成。
舍得舍得,不舍怎么能得到。
在免除农业税和免费赠与化肥这两项政策的诱惑下,整个江南八省开始了轰轰烈烈的大生产运动,农民的耕种积极性迅速提高,使得李卫国的粮食战略格局得以完成。
部署粮食战略的同时。李卫国自然不会忘记工业建设,尤其是军事工业,也是夺得天下的关键。
工业方面,李卫国没有改变现有格局,依然是以上海江湾为工业基地中心,规模逐步向外扩张,但不会出江南省,暂时也不会扩向其他各省。
因为李卫国很清楚,他控制的省份都在南方,矿产资源贫乏。不适合建设工业基地,一个上海工业基地已经很不错了。
随着吴军大规模扩军和收编几十万太平军,兵力的增加意味着武器装备的大规模支出。枪炮弹药的生产都比原来扩大了几倍,钢铁厂的原材料之前是从海南岛的石碌开采然后运输到上海加工,距离有些远,因为李卫国治下的南方没有更好品质的铁矿石,从欧美进口更不划算。
尤其是卫国式步枪弹使用的是铜,因为铜的延展性好,易加工、易切割,最适合五十年代的车床加工,所以被李卫国选来制造步枪弹。可由于国内的铜矿稀少。之前因为沪军的规模不大,所需铜原料可以从市场购买。但随着沪军转变成吴军。百万大军所需要的步枪弹可谓天文数字,平时训练的消耗。乃至将来的灭清战争爆发,都将需要更为庞大的弹药,这时,市场上的铜资源因为吴军的巨额缺口而价格疯涨,令吴军步枪弹的生产成本激增。
为此,李卫国跟英国签署了协议,暂时可以从英属印度进口铜矿石。不过从战略和军事上考虑,这不是办法,将来一旦跟英国人开战,铜矿石进口渠道将被封锁,对吴军造成影响。
如今随着太平天国的覆灭,之前被太平军占领的马鞍山一带铁矿场如今可以开采了,沿着长江顺流而下,很快就会运到上海江湾钢铁厂进行冶炼,运输成本较之前从海南岛海运明显降低。
同时,马鞍山一带还有李卫国所知道的一座大型铜矿,也一并得到了开采。这样一来,不但钢铁冶炼成本大幅度下降,就连吴军兵工厂对铜矿石的需求也一并解决了。
马鞍山是唯一在长江以南的大型矿脉群,盛产高品质铁和铜,因此李卫国非常重视,迅速在马鞍山一带设置了军营,派军队驻扎,保护采矿场和运输航道。
然而,有利益的地方就肯定会引来战争,随着李卫国派人将整个马鞍山矿区占据,也引来了周边两大势力的窥视。
晋位为燕王的李鸿章和楚王曾国藩,他们二人可愿意看到李卫国更加强大起来,之前他们就发现吴军在各地高价搜购铜,于是曾李二人暗中派人囤积,故意抬高价格,一方面是为了卡李卫国,另一方面也是为了赚钱。
然而,随着马鞍山是一座超大型矿脉,盛产铜铁的消息泄露,曾国藩和李鸿章都坐不住了,一方面他们不甘心李卫国那么好命的得到马鞍山大型矿脉,另一方面也是他们手中囤积的大量铜矿石和铜制品瞬间贬值,令他们赔钱了。
马鞍山不在湖广境内,所以曾国藩尽管羡慕抱怨,却一点办法都没有。
可李鸿章就不同了,他看看地图发现马鞍山在安徽辖内,那可是他的地盘,就算是李卫国发现的大矿脉,也得分他李鸿章一份才行。
之前李卫国为了分化李鸿章和曾国藩,为了首先驱逐曾国藩,故而承认安徽是李鸿章的地盘。实际上安徽属于两江辖内,是李卫国的吴王封地,应该全部收回。
这样一来,李卫国和李鸿章二人间就存在了一个随时爆发的渣药桶。
吴王府,李卫国召集幕僚,就李鸿章提出关于马鞍山利益要分一杯羹一事进行研讨。
“北方有的是铁矿、铜矿,李鸿章却偏偏来插手马鞍山,是对吴王的挑衅,我们应当坚决反击!”
“不错!李鸿章现在脯越来越大了,竟敢跟吴王讨价还价起来,如果不是吴王保举他,现在他只是一个小小的安徽巡抚。”
“马鞍山矿脉对我们十分重要,既有铜又有铁,可满足江湾工业区未来之发展所必须,又有廉价的长江水路运输,决不能让李鸿章插手。”
这些人持强硬的反对态度,但也有人持支持态度,其中就包括吴庸,
只能吴庸笑道:“我倒是觉得,吴王不但要让李鸿章分一杯羹,还要主动让一半给李鸿章。”
众人顿时不解,李卫国也一头雾水,但他感觉吴庸还有下文,于是道:“说下去!”
“是!”吴庸微微一笑,说道:“大家都应该知道,距离发起灭清之战的时间不远了。目前我们之所以还没有发难,是因为我们新的几十万太平军需要消化和吸收,几十万吴军新兵需要训练,装备和弹药都需要制造,一旦灭清之战开始,武器弹药的消耗将是巨大的,我们得先进行囤积和储备。”
顿了顿,吴庸续道:“完成这些准备,估计需要半年到一年的时间,在这期间里,我觉得我们应该低调,让我们的敌人放松警惕。
傅学贤听明白了,顿时笑道:“莫非把马鞍山分给李鸿章一半利益就是要麻痹他?”
“不错!”吴庸点头道:“上次我们故意把功劳让给李鸿章使其封王,本想加剧他跟曾国藩之间的裂痕,不料奕欣狡猾,看出了我们的目的,也给曾国藩封了王,使得他们二人目前的关系反倒有所缓和了。如今不论是曾国藩还是李鸿章,他们都在模仿我们,学习我们,比如李鸿章在天津筹建天津机器局,曾国藩将安庆军械所迁到了汉口改为汉口制造局,他们这是想跟我们进行工业比拼。李鸿章在北方不缺铁矿、铜矿,他插手马鞍山就是不想吴王扩大实力,拉大差距。所以我们给李鸿章一半利益,就是示弱,会让李鸿章更加骄横。同时曾国藩眼馋,因为湖广没有这种大型矿脉,这样无形中就会造成吴王跟李鸿章是一伙的假象,令曾国藩跟李鸿章之间加大分裂。”
容闳这时道:“上一次吴王将直隶吴军撤走时,其实就是很好的策略,因为直隶没有了吴军,奕欣那边就会感觉到李鸿章的淮军的迫切威胁,将矛盾无形中转嫁给了李鸿章。这一次给李鸿章一半利益也无妨,反正我们是要为军事行动做准备的,如果可以麻痹李鸿章,哪怕希望很小,也值得去做。”
很快,众人都认同了吴庸的看法。
李卫国想想也是,于是点头同意。
就这样,当李鸿章得知此事后,也是大吃一惊,他没有想到李卫国肯做出这么大的让步,简直太阳打西边出来了,换做以前,他肯定怀疑,不过自从封燕王、北洋大臣、直隶总督之后,他的性格就变得狂傲起来,尤其前不久李卫国竟然把在直隶的吴军全部撤走,拱手让给了淮军,更加令李鸿章自大起来。
因此,这一次李卫国的退让,令李鸿章更加得意起来。
不过,另一边的湖广,曾国藩却是吃不到葡萄埋怨葡萄酸了,大骂李卫国和李鸿章狼狈为奸,彻底对李鸿章失望了,连带着整个楚军上下也对李鸿章更加不满了。(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