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小说 www.jinghezhi.com,最快更新明末之虎 !
说起来,时年已有六十岁的名士刘宗周,其仕途历程,还是十分坎坷的。
刘宗周,字起东,别号念台,浙江山阴人,因长期讲学于山阴蕺山,世人称为蕺山先生。
明万历二十九年,刘宗周考中进士,以行人司行人之职,晋升为礼部主事,后因弹劾魏忠贤与客氏,被削籍归乡。
崇祯初年,刘宗周被起复为顺天府尹,再升为工部侍郎,最终擢为左都御史,因上疏触怒皇帝,又被革职归乡。
他为人清廉正直,操守甚严,立朝敢于抗疏直言,屡遭贬谪,不改其志。
在真实历史上,在福王于南京登极后,刘宗周又被起复为工部侍郎,但他出言痛陈时政,并弹劾了马士英,阮大铖,刘孔昭,刘泽清、高杰等一系列位高权重的人物,终不得见容于朝野,遂又被放归。
在清军攻陷杭州后,在蕺山讲学的刘宗周,悲愤号哭,饮食不进,绝食二十三日而卒。
当看到站在自已面前,虽头发花白,却精神矍铄,一脸正气的刘宗周时,李啸想起这位名士真实历史上的悲惨结局时,心下不觉十分感慨。
李啸一时间,对陈子龙究竟是如何说动这位历史上的著名人物,心中十分好奇。
在他悄问陈子龙之后,陈子龙笑言:“李大人,学生当日拜见刘老先生后,曾向刘老先生大夸李大人之治理功绩,告诉他在山东之地一片凋蔽之际,我赤凤卫却是一片兴旺繁荣,朝气蓬勃。现在李大人新得了登州与诸多海外之地,正是急需用人这际,若有刘老先生这般名士前往效力,李大人当会给予重用。刘老先生原本就不甘心隐身乡野,见得李大人这般开明有为,顿是心动。余再言语劝说,刘老先生遂同意随学生前往山东,听候大人任用矣。“
只不过,到底该如何使用这位历史上大名鼎鼎的刘宗周,李啸心下却犯了难。
刘宗周是理学大家,一代名士,但说实话,他的性格,读书讲学可以,但要在官场应对自如,却是实在难为了他,从他屡被起复,又屡被放归乡野,便可看出,刘宗周这种眼中揉不得半点沙子的人,实际上是很难在官场上混得开的。
而且,刘宗周是那种传统的读书格物的文人,并不是象陈子龙这般,能有经世韬略在胸,可随时为自已提供建议计策,对于军机筹画,政务管理亦是不太擅长,要这样的诗书名士,去管理具体政务,却也有些强人所难。
那到底该怎么安排他呢?
李啸思索良久,却突然眼中一亮。
既然刘宗周不善长管理具体政务,那不如发挥他严正监察的一面,以及讲学教育的特长,专门成立一个监查各类官府机构的监察部,让刘宗周担任监察部部长,岂非正好能发挥刘宗周之所长?
这样刘宗周可以名正言顺地去监察弹劾各级官员,严防他们有贪赃枉法之举,同时又能发挥其理学大家的讲学风范,多对官员进行廉洁性教育,从而防患于未然。
毕竟,现在李啸要治理官员贪腐,全靠安全司的特务人员去暗中监查。让负责情报与间谍工作的安全司有点锦衣卫的味道。
若能成立高效廉洁的监察司,监察李啸军治下的的各类官僚机构,当可大大减轻安全司的工作压力,更有利于惩治官员贪腐,形成对官员腐败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
而刘宗周身为蕺山学派创始人,其下多有弟子需要晋升之阶,他这些饱读诗书的弟子,则也正好安排到登州、济州、以及台湾岛,去教化当地的移民百姓,让他们的孩童均能接受诗书教育。
这样的话,除了那些移民子弟,可以受到良好的教育外,那些台湾土著,也当可更易被教化,知晓汉族的诗书礼仪,从而加速溶入我汉族的血脉之中。
李啸心下其计方定,接下来,便看刘宗周自已态度如何了。
在客厅中,李啸与刘宗周相对而坐,品茶而谈。
自来到登州后,刘宗周见登州各地建设得一片兴旺,百姓安居乐业,商贾往来如流,竟有点臻于自已一直以来的理想境界,心中顿是十分欣喜,心下连声暗叹陈子龙实不欺我。
有道是眼见为实,刘宗周在见过登州实际情形之后,心下愈发认定,这个名叫李啸的登州镇总兵官,这位大明最年轻的伯爵,应该是一个自已可以忠诚效力的对象。
在略略地寒暄数语之后,刘宗周对李啸这位赤凤伯的谦逊态度十分欣赏,不觉对他愈是高看了几分。
于是,当李啸提出,要刘宗周担任形同监察部部长之职时,刘宗周慨然应诺,毫不推辞。
李啸见刘宗周答应得这般爽快,心下亦是极喜,遂又向其提出,让他推荐弟子担任登州、济州以及台湾岛的教学职位,刘宗周略一思量,便复痛快答应。
只不过,在答应了李啸之后,他轻咳了数声,便问出了心中最想说的话语:“赤凤伯,以你之见,现在流贼肆虐,清虏侵边,大明国势日渐倾颓,将来可会复有中兴的一天么?”
李啸直想着刘宗周焦虑的眼神,斩钉截铁地说道”当然能,本伯相信,事在人为,只要我等奋发努力,大明未必没有重新振作的一天。“
见刘宗周脸上依然颇有疑虑之色,李啸便道:“刘老先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本伯现在所做的,诸如积累钱粮,高筑城池,扩揽流民,据占海外,拓荒实地等等一系列工作,皆是为了我大明将来有重新振兴的一天而在扎实准备。本伯相信,有各位的襄助与努力,重振大明之辉煌,重振汉唐之气象,定当有一天,终会实现。“
刘宗周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这个六十岁的老先生,眼中闪出孩童般的希冀光彩。
在安排了刘宗周的工作职位后,李啸又任命那工作细致认真,让他颇为欣赏的原兵部员外郎华允诚,接替已调往济州的吴亮,担任铁龙城总管,让华允诚善于治理与协调细节问题的优点,在这个岗位上得到充分地发挥。
华允诚见到自已一来,便被任命为一座重要的钢铁之城的总管,心下亦是极为感激李啸的信重,当下便向李啸表示,一定会将铁龙城治理得更加出色,让他放心便是。
接下来,李啸与陈子龙单独闭门密聊。
他们商谈的重点,便是杨嗣昌将来要派人前往沈阳,去与清廷议和一事。
“卧子,你办事机敏,为人可靠,本伯希望,让你到时加入杨嗣昌前往沈阳与清廷和议的人员中。”李啸郑重地对陈子龙说道。“希望子龙能为我大明争取更多的权益,配合杨嗣昌的使者,尽早与清廷达成协议。”
李啸顿了顿,复说道:“卧子,现在我大明国力已近衰竭,若再要与流寇及清虏两面作战,则本伯只恐大明终究难逃崩溃灭亡一途。故这次出使沈阳与清廷和谈,极为重要,为尽早与清人达成协议,哪怕在一些非原则性的问题上,作出重大让步也在所不惜,望卧子好生铭记本伯这番嘱咐。”
“赤凤伯所托,子龙虽愚鲁,却定当竭心尽力,以不负李大人所望。”陈子龙同样一脸正色地回答道,随即起身,向李啸长揖一拜。
让李啸没想到的是,仅仅只过了半个多月,在七月下旬之际,杨嗣昌那边便传来消息,说辽东之处,已选定人员,不日便可前往沈阳,还请李啸速速派出使者前往锦州,与使者同行。
李啸得到消息后,随即派出陈子龙与两名护卫,随来人一同前往锦州。
陈子龙等人,一路奔波,在八天后,到达锦州,便见到了杨嗣昌令辽东巡抚方一藻安排的使者。
令陈子龙大吃一惊的是,这名出使清廷的使者,竟是一个名叫周元忠的眼瞎盲者,而此人的职业,竟是一名专门在酒店中,给人唱莲花落小曲的酒家乐师!
陈子龙看到,此人身着一件脏兮兮的破旧衣衫,蓬头散发,鸠形鹄面,粗黑积满污垢的手上,一把破旧扬琴倒是握得极紧。
陈子龙心头,顿时涌起一股极不舒服的感觉。
不是吧,我大明没人了么,竟派个瞎子去出使清廷?!
见得陈子龙一脸惊讶之色,一旁的辽东巡抚方一藻才施施然地解释道:“卧子先生,这位唱莲花落的周元忠乐师,你可别小看了他,此人虽然眼瞎,却甚是精明能辨,口才当不在我大明一众言官之下。且因此行出访清廷,乃是朝廷重大机密,连边镇诸将皆是不知。故为了避免边将盘查而致机密泄露,且不引起不必要的麻烦,方由这位周元忠乐师,担任出使的主使,相比他人,这位名不显貌不扬的周元忠乐师,倒是最合适之人选了。”
听了辽东巡抚方一藻的解释,陈子龙心下虽然仍不舒服,但对他的说法,倒也认同。
这时,那名瞽者乐师周元忠,听到了方一藻与陈子龙的谈话,便昂着头问道:“你就那李大人派来的随行使者么?”
“正是,学生使是李大人军前赞画陈子龙。”
“哦,不错,看来是个士子,看来,跟着我这个眼瞎的叫花子前去沈阳,有些委屈你了。”周元忠眨着泛白可怖的眼球,话语中满是揶揄。
陈子龙心下冷笑了一声,便回道:“子龙为国家办事,何谈委屈,却不知周乐师何时出发?”
周元忠冷哼一声道:“看来陈士子出使之心,倒比周某更急嘛,这事自有方巡抚安排,你又何必问我?”
见两人言语生硬不和,一旁的辽东巡抚方一藻忙道:“卧子先生,你且待两日,本官备了通关印信与授权文书后,你等便前往沈阳而去吧。”
陈子龙淡淡地应了一句:“既如此,学生唯听方巡抚安排。”
这两天,方一藻连续排开盛宴,款待周元忠与陈子龙等人。
于第三天,在把通关印信与授权文书交给周元忠贴身揣好后,又再三叮嘱他们路上一定要万分小心,不得出甚差错后,才让他们各带两名护卫,前往沈阳而去。
这些出使沈阳的人群,陈子龙假扮成走私米麦的客商,那些护卫则扮成伙计,这瞎子周元忠,倒是本色出演,扮成这一路上给商队唱小曲的一名唱莲花落的落魄乐师。
这样一来,陈子龙等人似乎倒成了担杠人物,而那本是最重要主角的周元忠,则突变成了一名完全微不足道的小角色。
众人这番打扮,是辽东巡抚方一藻苦心孤旨想出来的,他之所以这样做,当然是为了更好地保全被周元忠贴身藏着的机密和谈文件。故而,周元忠在人群中,越是不显眼,便是越安全。
各人同乘坐在一辆装满了小麦的双套马车上,假扮客商的陈子龙,不时闻到周元忠身上散发出来的刺鼻臭气,心下十分厌恶,脸上却还强作镇定。
“这位陈学士,带上我这样的人,没把你给薰着了吧。”
那周元忠仿佛知道陈子龙在想什么一般,又出口揶揄道。
陈子龙轻哼了一声,不想搭理他,便推了推假扮地赶车伙计的护卫,让他加快向东行进的速度。
听得陈子龙催促着护卫抓紧驾车,周元忠翻着泛白的眼珠哈哈大笑起来。
“陈学士,恕周某直言,亏你还是读了诗书之人,没想到,也还是个以貌取人之辈。”周元忠大笑着说道:“没想到啊,我大明朝,衮衮诸公,诸多良将,皆无以制住清虏,倒要派我一个瞎子去与清廷商谈议和,岂不悲乎?”
陈子龙听得他话里有话,他略一沉吟,便道:“周乐师,学生以貌取人,确有失当之处,还望周乐师见谅。不过我大明现在艰危至此,与清廷和议,乃是眼下唯一脱困之道,你若果能与清廷谈成议和之事,自是大功一件,于我大明堪有再造之恩哪。”
周元忠听了陈子龙的话语,脸上却泛起惨笑:“陈学士抬举周某了,周某此去,不过尽人事,听天命罢了。只不过,此事系关我大明之安危存亡,周某虽是眼瞎的无名之辈,却也知道皮之不存,毛将焉附之理。既然朝中诸公与边地良将,皆对清虏束手无策,就让周某这样的小人物,去勉力担起救国之责吧。此去沈阳,纵然拼得周某一条贱命,也要让那鞑酋皇太极,同意与我大明议和。若议和之事不成,周某宁死于沈阳,亦不回返大明!”
周元忠这番激昂话语言毕,陈子龙己是满脸惊讶之色,对他不觉刮目相看起来。